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25页 |
前言 | 第25-27页 |
第一章 幕上蛛网膜形态、分类、分布的研究 | 第27-56页 |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7-32页 |
1、解剖学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7-28页 |
2、组织学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28-32页 |
二、实验结果 | 第32-45页 |
1、解剖学实验结果 | 第32-44页 |
2、组织学实验结果 | 第44-45页 |
三、讨论 | 第45-51页 |
1、外层蛛网膜的意义 | 第45-46页 |
2、内层蛛网膜的意义 | 第46-50页 |
3、硬膜下间隙系带及其意义 | 第50-51页 |
四、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第二章 鞍上脑膜瘤分型及膜性结构在其显微手术中意义 | 第56-89页 |
一、资料和方法 | 第56-61页 |
1、病例纳入标准 | 第56-57页 |
2、影像学检查 | 第57-58页 |
3、术前其他评估 | 第58-59页 |
4、手术入路 | 第59-61页 |
5、术后评估 | 第61页 |
二、结果 | 第61-72页 |
1、纳入病例基本资料 | 第61页 |
2、术前影像学分类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 第61-62页 |
3、患者临床症状 | 第62页 |
4、术中所见 | 第62-64页 |
5、术后并发症 | 第64-72页 |
三、讨论 | 第72-81页 |
1、鞍上脑膜瘤分型的必要性 | 第72页 |
2、不同型别鞍上脑膜瘤的临床特点 | 第72-74页 |
3、不同类型鞍上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 | 第74-77页 |
4、手术切除程度 | 第77-79页 |
5、围手术期死亡率及原因 | 第79页 |
6、术后随访期间神经功能、内分泌情况及复发 | 第79-80页 |
7、鞍区膜性结构在鞍上脑膜瘤显微手术的意义 | 第80-81页 |
四、结论 | 第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9页 |
第三章 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分型及其膜性结构在其显微手术中的意义 | 第89-117页 |
一、资料和方法 | 第89-91页 |
1、病例纳入标准 | 第89页 |
2、影像学检查 | 第89-90页 |
3、术前其他评估 | 第90页 |
4、手术入路 | 第90-91页 |
5、术后评估 | 第91页 |
6、数据处理和统计 | 第91页 |
二、结果 | 第91-101页 |
1、纳入病例基本资料 | 第91-92页 |
2、术前影像学分类和影像学检查结果 | 第92页 |
3、患者临床症状 | 第92页 |
4、术中所见 | 第92-98页 |
5、围手术期并发症 | 第98页 |
6、随访和预后 | 第98-101页 |
三、讨论 | 第101-111页 |
1、蝶骨嵴脑膜瘤分型历史回顾及评价 | 第101-103页 |
2、蝶骨嵴内侧脑膜瘤分型解剖学依据 | 第103-104页 |
3、蝶骨嵴内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 | 第104页 |
4、不同类型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手术入路选择 | 第104-105页 |
5、手术切除程度 | 第105-108页 |
6、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期间神经功能、内分泌情况 | 第108-110页 |
7、生存分析及复发 | 第110页 |
8、鞍旁膜性结构在蝶骨嵴内侧脑膜瘤显微手术的意义 | 第110-111页 |
四、结论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全文小结 | 第117-11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118-120页 |
致谢 | 第120-123页 |
附件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