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7页 |
1 绪论 | 第17-32页 |
·课题背景 | 第17页 |
·REV病原学、分子病毒学及流行情况 | 第17-22页 |
·病原学 | 第17-18页 |
·基因结构及编码蛋白 | 第18-19页 |
·流行病学 | 第19-20页 |
·REV的危害 | 第20-22页 |
·ALV-J病原学、分子病毒学及流行情况 | 第22-25页 |
·ALV病毒亚型分类 | 第22页 |
·ALV-J基因结构及编码蛋白 | 第22-25页 |
·ALV-J流行病学研究 | 第25页 |
·野鸟在动物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及意义 | 第25-27页 |
·蛋白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酵母双杂交技术 | 第27-28页 |
·噬菌体展示技术 | 第28-29页 |
·免疫共沉淀技术 | 第29页 |
·Pulldown 技术 | 第29页 |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29-30页 |
·Snapin蛋白研究概况 | 第3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2页 |
2 东北地区野生鸟类禽免疫抑制病病原感染情况调查 | 第32-56页 |
·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 | 第32-35页 |
·病料、病毒和细胞 | 第32-34页 |
·菌株、载体 | 第34页 |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34页 |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样品采集及处理 | 第35页 |
·病毒基因组DNA和RNA提取 | 第35-36页 |
·禽免疫抑制病病原的特异性PCR检测 | 第36页 |
·野鸟源REV分离及gp90基因遗传演化分析 | 第36-39页 |
·野鸟源ALV-J分离及gp85基因遗传演化分析 | 第39页 |
·结果 | 第39-54页 |
·禽免疫抑制病病原PCR检测结果 | 第39-41页 |
·野鸟源REV分离鉴定 | 第41-43页 |
·野鸟源REV gp90基因序列分析及遗传演化分析 | 第43-47页 |
·DBYR1102全基因组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7-48页 |
·野鸟源ALV-J分离鉴定 | 第48-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3 REV p30蛋白的表达纯化及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56-64页 |
·材料 | 第56-57页 |
·病毒株、质粒、菌株和实验动物 | 第56页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56-57页 |
·方法 | 第57-59页 |
·引物设计 | 第57页 |
·DNA的提取及p30基因的扩增 | 第57页 |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 第57页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鉴定 | 第57-58页 |
·重组蛋白的纯化与浓缩 | 第58页 |
·融合蛋白的Western blot鉴定 | 第58页 |
·抗REV-p30基因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检测 | 第58页 |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第58-59页 |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 | 第59页 |
·结果 | 第59-62页 |
·REVp30蛋白的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 第59页 |
·重组p30蛋白的表达与鉴定 | 第59-60页 |
·重组蛋白纯化与浓缩 | 第60页 |
·融合蛋白Western blot鉴定 | 第60-61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 | 第61-62页 |
·融合蛋白的间接ELISA检测结果 | 第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4 酵母双杂交筛选与REV聚合酶PR相互作用的宿主蛋白 | 第64-79页 |
·材料 | 第64-66页 |
·毒株、细胞、文库、抗体及质粒 | 第64页 |
·主要仪器 | 第64-65页 |
·主要试剂、耗材 | 第65页 |
·毒株、细胞、文库、抗体及质粒主要培养基及培养液配制 | 第65-66页 |
·方法 | 第66-71页 |
·PR 诱饵载体的构建 | 第66-67页 |
·pGBK-PR诱饵载体自激活性与毒性检测 | 第67-68页 |
·酵母双杂交筛选 | 第68-69页 |
·酵母共转化试验 | 第69-70页 |
·酵母菌转化 | 第70页 |
·Snapin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70-71页 |
·实验结果 | 第71-77页 |
·PR-pGBKT7诱饵质粒的构建 | 第71-72页 |
·pGBPR诱饵质粒自激活性与毒性检测 | 第72-73页 |
·文库滴度检测 | 第73页 |
·杂交效率检测 | 第73-75页 |
·回转验证实验结果 | 第75-76页 |
·Snapin基因的扩增与酶切鉴定 | 第76页 |
·PR真核表达质粒酶切鉴定 | 第76-77页 |
·讨论 | 第77-79页 |
·文库构建与质量鉴定 | 第77页 |
·诱饵质粒构建与检测 | 第77页 |
·文库筛选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100页 |
附录 | 第100-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