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对植物群落结构和林相的研究有利于完善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改善森林景观 | 第11页 |
| ·研究植物群落特征是实现保护和建设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 第11页 |
| ·研究植物群落特征是构建生态园林的关键 | 第11页 |
| ·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是研究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状态的基础 | 第11-12页 |
| ·植物群落与林相改造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 ·植物群落的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植物群落的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林相改造的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林相改造的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 2 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 ·相关概念 | 第19-20页 |
| ·群落演替 | 第19页 |
| ·群落演替 | 第19-20页 |
| ·城市森林 | 第20页 |
| ·生态位 | 第20页 |
|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 ·顶级群落原理 | 第20-21页 |
| ·潜自然植被原理 | 第21页 |
| ·限制因子原理 | 第21-22页 |
| ·生物多样性原理 | 第22页 |
| ·景观生态学原理 | 第22-24页 |
| 3 林相改造的理论概述 | 第24-28页 |
| ·林相改造的意义 | 第24-25页 |
| ·减少病虫危害,防止森林的毁灭 | 第24页 |
| ·提高山林的生态效应,改善生态环境 | 第24页 |
| ·丰富植物景观,适应景区建设需要 | 第24-25页 |
| ·优化林副产业,发展地区经济 | 第25页 |
| ·林相改造的原则 | 第25-26页 |
| ·统一规划 | 第25页 |
| ·不损害已有绿化成果,改造强度适度 | 第25页 |
| ·适地适树原则 | 第25-26页 |
| ·完善体制,加强管理 | 第26页 |
| ·林相改造的措施 | 第26-28页 |
| ·山林的抚育和营造 | 第26页 |
| ·林分结构的改造与配置 | 第26-27页 |
| ·合理疏伐和补植 | 第27-28页 |
| 4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8页 |
| ·研究方法 | 第28-33页 |
| ·野外调查 | 第28-29页 |
| ·数据分析 | 第29-33页 |
| 5 石燕湖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 第33-54页 |
| ·群落组成分析 | 第33页 |
| ·植被组成分析 | 第33页 |
| ·优势种组成分析 | 第33页 |
| ·典型群落特征分析 | 第33-41页 |
| ·马尾松+杉树-山胡椒-肾蕨群落分析 | 第33-34页 |
| ·枫香-油茶-栀子群落分析 | 第34-35页 |
| ·毛竹-肾蕨群落分析 | 第35-36页 |
| ·木荷+马尾松-油茶-肾蕨群落分析 | 第36-37页 |
| ·香樟+马尾松-山胡椒-蛇根草群落分析 | 第37-38页 |
| ·香樟+泡桐+麻栎-女贞-蛇根草群落分析 | 第38-39页 |
| ·朴树+重阳木-蚊母-深山蟹甲草群落分析 | 第39-40页 |
| ·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中华石楠-肾蕨群落分析 | 第40-41页 |
| ·植物径阶结构分析 | 第41-47页 |
| ·树木径阶结构分析 | 第41页 |
| ·优势种径阶结构分析 | 第41-47页 |
| ·重要值分析 | 第47-49页 |
| ·乔木层的重要值分析 | 第47-48页 |
| ·灌木层的重要值分析 | 第48-49页 |
| ·草本层的重要值分析 | 第49页 |
| ·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49-52页 |
| ·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49-50页 |
| ·群落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50-51页 |
| ·群落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分析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6 石燕湖森林公园林相改造研究 | 第54-58页 |
| ·针叶林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 第54页 |
| ·针阔混交林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 第54-55页 |
| ·落叶阔叶混交林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 第55-56页 |
| ·竹林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 第56页 |
| ·经济林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 第56页 |
| ·道路风景林林相更新改造研究 | 第56-58页 |
| 7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