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绪论 | 第11-16页 |
| (一) 创伤建构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 第11-13页 |
| (二) 研究现状及本文基本观点与框架 | 第13-16页 |
| 一、“文革”记忆中创伤的多维度呈现 | 第16-35页 |
| (一) 言伤化记忆时期 | 第16-23页 |
| 1. 言历史之罪 | 第17-18页 |
| 2. 言自身之难 | 第18-20页 |
| 3. 言亲友之情 | 第20-21页 |
| 4. 介于言伤与思伤之间的《随想录》 | 第21-23页 |
| (二) 思伤化记忆时期 | 第23-30页 |
| 1. 思个人之罪 | 第24-27页 |
| 2. 思大众之恶 | 第27-28页 |
| 3. 思文化之痼 | 第28-30页 |
| (三) 隐伤化记忆时期 | 第30-35页 |
| 1. 怀青春之乱 | 第30-31页 |
| 2. 怀启蒙之艰 | 第31-32页 |
| 3. 怀成长之曲 | 第32-33页 |
| 4. 怀旧之伤 | 第33-35页 |
| 二、“文革”记忆的创伤叙事特性 | 第35-43页 |
| (一) 叙事策略——被建构的创伤记忆 | 第36-38页 |
| (二) 叙事伦理——以社会正义为道德出发点的创伤记忆 | 第38-39页 |
| (三) 叙事空间——公共空间范围内的创伤记忆 | 第39-43页 |
| 三、“文革”回忆的热情与创伤建构的歧路 | 第43-54页 |
| (一) 参与的广泛与代际的隔阂 | 第43-46页 |
| 1. 对“文革”认知的代际差异 | 第43-45页 |
| 2. 无法避免的平庸之恶 | 第45-46页 |
| (二) 内容的丰富与选择性的遗忘 | 第46-48页 |
| 1. 部分内容的选择性遗忘 | 第46-47页 |
| 2. 部分创伤人群的被迫遗忘 | 第47-48页 |
| (三) 忏悔的普泛与认同的淡漠 | 第48-51页 |
| 1. 从忏悔到无悔的立场嬗变 | 第48-50页 |
| 2. “文革”文化创伤客体化的遥遥无期 | 第50-51页 |
| (四) 价值的多元与凝聚性的缺失 | 第51-54页 |
| 1. 记忆的失重与价值的分裂 | 第51-52页 |
| 2. 凝聚性对文化创伤建构的重要意义 | 第52-54页 |
| 结语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 第59-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