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 重点难点分析 | 第11-12页 |
五、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社会治理理论 | 第12页 |
(二) 社会治理模式 | 第12-14页 |
(三) 行政主体 | 第14-15页 |
(四) 行政行为方式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社会治理概述 | 第16-26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23页 |
(一) 管理、统治与治理 | 第16-19页 |
(二) 社会治理及其模式 | 第19-23页 |
二、 社会治理内涵分析 | 第23-26页 |
(一) 社会治理的目标指向——以双赢提供公共服务,促进公共利益 | 第23-24页 |
(二) 社会治理的规则价值——“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 第24页 |
(三) 社会治理的方式嬗变——多方合作与互动 | 第24-25页 |
(四)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行政主体及其行为方式的演进 | 第26-32页 |
一、 权治——统治型社会 | 第26-27页 |
(一) 权力国家垄断 | 第26页 |
(二) 统治方式以控制性、强制性为主要特征 | 第26-27页 |
二、 一定的自由——管理型社会 | 第27-29页 |
(一) 行政权力分化——与公共权利的抗衡 | 第27页 |
(二) 行政主体逐渐多样化,行政行为方式刚中有柔 | 第27-29页 |
三、 开放与合作——社会治理 | 第29-32页 |
(一) 行政权力趋于开放性 | 第29-30页 |
(二) 行政主体趋于多元化、私人化 | 第30-31页 |
(三) 行政行为方式趋于合作化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我国社会治理中行政主体分析 | 第32-48页 |
一、 社会治理:从理论走入现实 | 第32-37页 |
(一) 我国社会治理的时代性 | 第33-34页 |
(二) 社会治理对行政权的影响 | 第34-37页 |
二、 我国社会治理语境下行政主体的作用 | 第37-39页 |
(一) 提供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对行政主体的要求 | 第37-38页 |
(二) 服务行政——行政主体的服务者角色定位 | 第38-39页 |
三、 我国社会治理中行政主体多元化的建立 | 第39-48页 |
(一) 境外行政主体简述 | 第39-41页 |
(二) 我国行政主体多元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第41-43页 |
(三) 适应社会治理的行政主体拓展 | 第43-48页 |
第四章 我国社会治理中行政行为方式 | 第48-64页 |
一、 行政行为方式概述 | 第48-51页 |
(一) 行政行为方式的分类 | 第48-49页 |
(二) 行政行为方式的差异化 | 第49-50页 |
(三) 行政行为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0-51页 |
二、 社会治理中行政行为方式的变革趋势 | 第51-55页 |
(一) 强制性向非强制性转变 | 第51-52页 |
(二) 柔性行政行为方式突出 | 第52-53页 |
(三) 公开、公共参与、便民成为必然 | 第53-54页 |
(四) 合作行政成为必须 | 第54-55页 |
三、 适应社会治理的行政行为方式变革 | 第55-64页 |
(一) 行政指导 | 第55-58页 |
(二) 行政合同(行政契约) | 第58-59页 |
(三) 其他行政行为方式 | 第59-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