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低阻油层的成因 | 第11页 |
·低阻油层评价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关键技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区域概况 | 第15-19页 |
·地层特征 | 第15-16页 |
·构造特征 | 第16页 |
·沉积特征 | 第16页 |
·油藏基本特征 | 第16-19页 |
·油藏类型 | 第16-18页 |
·温压系统 | 第18页 |
·流体性质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19-31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19-24页 |
·岩石类型 | 第19-20页 |
·岩石成分分析 | 第20页 |
·碎屑颗粒特征 | 第20-23页 |
·填隙物特征 | 第23-24页 |
·物性特征 | 第24-27页 |
·孔隙性分析 | 第24-25页 |
·孔隙空间类型 | 第25-26页 |
·孔隙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水性特征 | 第27页 |
·含油性特征 | 第27-28页 |
·电性特征 | 第28页 |
·头屯河组“四性”关系研究 | 第28-31页 |
·储层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 第29页 |
·岩性与含油性的关系 | 第29-30页 |
·岩性和电性关系 | 第30页 |
·物性和含油性关系 | 第30-31页 |
第四章 研究区低电阻率油层主要成因分析 | 第31-51页 |
·岩电实验数据特征分析 | 第31-33页 |
·低阻油层内在机理成因分析 | 第33-44页 |
·骨架和导电矿物对岩石电阻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粘土矿物对岩石电阻率的影响 | 第36-40页 |
·地层水矿化度对储层电阻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孔隙结构对储层电阻率的影响 | 第41-44页 |
·研究区低电阻率油层外在机理成因分析 | 第44-50页 |
·研究区钻井液侵入现象特征分析 | 第44-48页 |
·研究区头屯河组含油饱和度特征及地质成因分析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储层流体相应特征及定性识别方法研究 | 第51-69页 |
·研究区不同流体储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第51-55页 |
·研究区典型油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第51-53页 |
·研究区典型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分析 | 第53-55页 |
·交会图法识别储层流体 | 第55-60页 |
·测井曲线交会图法识别储层流体性质 | 第55-58页 |
·测录井结合识别储层流体性质 | 第58-60页 |
·曲线重叠法识别储层流体 | 第60-66页 |
·深侧向电阻率与声波时差重叠方法 | 第60-61页 |
·双孔隙度重叠法 | 第61-62页 |
·视冲洗带的电阻率(Rxoa)与实测冲洗带Rxo曲线重叠法 | 第62-63页 |
·双水法 | 第63-66页 |
·概率神经网络(PNN)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储层参数定量计算方法研究 | 第69-90页 |
·岩心深度归位 | 第70-71页 |
·泥质含量模型 | 第71-72页 |
·孔隙度模型 | 第72-73页 |
·渗透率模型 | 第73-74页 |
·含水饱和度模型 | 第74-89页 |
·地层水取值方法研究 | 第74-78页 |
·基于阿尔奇公式的饱和度计算模型 | 第78-80页 |
·基于双孔隙水导电的饱和度解释模型 | 第80-84页 |
·基于毛管压力曲线的饱和度模型 | 第84-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七章 有效厚度下限标准研究 | 第90-95页 |
·岩性及含油性下限分析 | 第90-91页 |
·物性标准 | 第91-93页 |
·电性标准 | 第93-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八章 核磁共振测井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 | 第95-105页 |
·核磁共振测井简介 | 第95-98页 |
·基本原理 | 第95-96页 |
·核磁共振测井方式 | 第96-98页 |
·核磁共振应用实例 | 第98-102页 |
·储层流体性质识别 | 第98-100页 |
·储层参数定量计算 | 第100-102页 |
·核磁共振资料刻度常规测井方法研究 | 第102-104页 |
·小结 | 第104-105页 |
结论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