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已有研究成果与相关文献 | 第11-12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2-14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 ·论文研究的价值 | 第13-14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难点 | 第14-17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 ·论文研究的难点 | 第16-17页 |
|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定远营的地域民族文化 | 第18-32页 |
| ·区位与自然环境 | 第18页 |
| ·建制沿革 | 第18-19页 |
| ·定远营的社会文化环境 | 第19-31页 |
| ·阿拉善和硕特旗的行政体系 | 第19-20页 |
| ·阿拉善和硕特旗的军事组织 | 第20页 |
| ·定远营内历代和硕特扎萨克王 | 第20-22页 |
| ·和硕特蒙古与满清皇族的满蒙联姻 | 第22-23页 |
| ·定远营人口的规模与构成 | 第23-25页 |
| ·定远营的宗教信仰 | 第25-28页 |
| ·民国时期定远营的西方文化 | 第28-29页 |
| ·定远营的商业 | 第29-30页 |
| ·定远营的丧葬习俗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定远营的城市布局 | 第32-48页 |
| ·定远营建筑的历史演变 | 第32-40页 |
| ·第一阶段:城市发展的原点 | 第32-33页 |
| ·第二阶段:参将衙署时期 | 第33-35页 |
| ·第三阶段:清代和硕特扎萨克王时期 | 第35-38页 |
| ·第四阶段:民国时期 | 第38-40页 |
| ·定远营选址 | 第40-43页 |
| ·定远营的山脉 | 第41-42页 |
| ·定远营的水系 | 第42页 |
| ·定远营选址布局中的堪舆理论 | 第42-43页 |
| ·定远营建筑布局概况 | 第43-45页 |
| ·定远营建筑营建涉及的清代法典 | 第45-47页 |
|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定远营的防御体系 | 第48-61页 |
| ·城垣体系的布局 | 第48-58页 |
| ·城门 | 第49-51页 |
| ·城墙 | 第51-54页 |
| ·角楼 | 第54-55页 |
| ·城台 | 第55-56页 |
| ·望楼 | 第56页 |
| ·马道 | 第56-57页 |
| ·卧牛城传说 | 第57-58页 |
| ·兵营及周边营盘 | 第58-59页 |
| ·兵营的建筑布局 | 第58-59页 |
| ·周边营盘 | 第59页 |
| ·城内校场的选址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定远营的行政建筑 | 第61-71页 |
| ·和硕特王府行政建筑群 | 第61-69页 |
| ·总体布局 | 第61-63页 |
| ·单体建筑 | 第63-69页 |
| ·其余行政建筑 | 第69-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定远营的宗教建筑 | 第71-84页 |
| ·佛教建筑 | 第71-76页 |
| ·藏传佛教——延福寺的建筑布局 | 第71-75页 |
| ·汉传佛教建筑的分布 | 第75-76页 |
| ·道教建筑 | 第76-82页 |
| ·城隍庙的建筑布局 | 第76-78页 |
| ·其余道教寺庙的分布 | 第78-82页 |
| ·儒教建筑 | 第82页 |
| ·和硕特蒙古族的祭祀活动 | 第82-83页 |
| ·小结 | 第83-84页 |
| 第七章 定远营的居住建筑 | 第84-101页 |
| ·和硕特王府居住建筑 | 第84-92页 |
| ·和硕特王府东路建筑的布局 | 第84-89页 |
| ·和硕特王府西路建筑初探 | 第89-90页 |
| ·和硕特王府新官邸区建筑布局初探 | 第90-92页 |
| ·定远营的住宅 | 第92-100页 |
| ·定远营住宅院落布局的演变 | 第92-93页 |
| ·定远营住宅区的街道肌理 | 第93-97页 |
| ·定远营的住宅院落布局 | 第97-100页 |
| ·小结 | 第100-101页 |
| 第八章 定远营的失存建筑类型——商业、园林及陵墓 | 第101-113页 |
| ·定远营的商业 | 第101-104页 |
| ·定远营的园林 | 第104-109页 |
| ·和硕特王府花园的布局 | 第104-107页 |
| ·西花园的布局初探 | 第107-108页 |
| ·东花园的布局 | 第108-109页 |
| ·定远营的陵墓 | 第109-112页 |
| ·定远营王陵的布局初探 | 第109-111页 |
| ·其余陵墓的分布 | 第111-112页 |
| ·小结 | 第112-113页 |
| 第九章 :定远营多元文化的体现 | 第113-117页 |
| ·中原传统文化的体现 | 第113-114页 |
| ·和硕特蒙古文化的体现 | 第114-115页 |
| ·满清皇族文化的体现 | 第115页 |
| ·藏传佛教文化的体现 | 第115页 |
| ·宁夏回族文化的体现 | 第115-116页 |
| ·西方文化的体现 | 第116页 |
| ·小结 | 第116-117页 |
| 结语 | 第117-120页 |
| 本文成果 | 第117-119页 |
| 展望 | 第119-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3页 |
| 附录 | 第123-132页 |
| 一、定远营建城碑文 | 第123-124页 |
| 二、定远营“灵召万世”碑文 | 第124-125页 |
| 三、定远营内文物保护单位牌匾 | 第125-126页 |
| 四、定远营现状图片 | 第126-127页 |
| 五、相关文物 | 第127-128页 |
| 六、1949年前阿拉善左旗行政区划及民族活动表 | 第128-129页 |
| 七、1937年阿拉善和硕特旗保安总队机构编制及各大队驻扎地 | 第129-130页 |
| 八、传统街巷肌理——门楼 | 第130-131页 |
| 九、文昌庙昌位查找表 | 第131-132页 |
| 致谢 | 第132-133页 |
| 研究生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