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1 绪论 | 第15-24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性信息素在蚜虫防治中的研究和进展 | 第16-20页 |
·蚜虫性信息素的发现及蚜虫性信息素的释放和感受 | 第16-18页 |
·性信息素在蚜虫防治中的研究和应用 | 第18-20页 |
·使用 EPG 技术评价植物抗蚜性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抗虫机制与刺探电位图谱 | 第20页 |
·EPG 波谱的原理和生物学意义 | 第20-21页 |
·植物抗虫性与 EPG 波谱之间的关系 | 第21页 |
·EPG 技术在植物抗蚜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2-23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23-24页 |
2 性信息素和色板对茶蚜的诱集效果与应用研究 | 第24-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12 种色彩对深秋时节茶蚜有翅性蚜和草蛉的诱集效果 | 第24-25页 |
·试验条件 | 第24页 |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页 |
·效果调查 | 第25页 |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高剂量蚜虫性信息素对深秋时节茶蚜有翅性蚜和草蛉的诱集效果 | 第25-27页 |
·试验条件 | 第26页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效果调查 | 第26页 |
·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高剂量蚜虫性信息素在不同时间节律下对深秋时节茶蚜有翅性蚜的诱集效果 | 第27页 |
·试验条件 | 第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页 |
·效果调查 | 第27页 |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低剂量蚜虫性信息素对于深秋时节茶蚜有翅性蚜和草蛉的诱集效果 | 第27-28页 |
·试验条件 | 第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效果调查 | 第28页 |
·数据处理 | 第28页 |
·翌年仲春评价上年诱效 | 第28-29页 |
·试验条件 | 第28页 |
·试验方法与效果调查 | 第28-29页 |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12 种色彩对深秋时节茶园中其他昆虫的诱集效果 | 第29-30页 |
·试验条件 | 第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页 |
·效果调查 | 第29页 |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44页 |
·12种色彩对深秋时节茶蚜有翅性蚜和草蛉的诱效 | 第30-32页 |
·高剂量蚜虫性信息素对深秋时节茶蚜有翅性蚜及草蛉的诱效 | 第32-34页 |
·高剂量蚜虫性信息素在不同时间节律下对深秋时节茶蚜有翅性蚜及草蛉的诱效 | 第34-35页 |
·低剂量蚜虫性信息素对深秋时节茶蚜有翅性蚜及草蛉的诱效 | 第35-37页 |
·翌年仲春评价上年诱效 | 第37-38页 |
·12 种色彩对深秋时节茶园中其他昆虫的诱效 | 第38-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性信息素与素馨黄色板结合诱蚜 | 第44-45页 |
·12 种色彩在茶园中对昆虫的引诱力 | 第45-46页 |
3 茶树抗蚜性 EPG 评价 | 第46-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供试茶树品种 | 第46-48页 |
·供试昆虫 | 第48页 |
·实验程序 | 第48页 |
·参数选择及数据分析 | 第48-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茶蚜在茶梢芽下第一叶上的 EPG 波形图 | 第49-51页 |
·茶蚜在 10 种茶树上的各种不同波形的历期及占总历期的百分比 | 第51-52页 |
·茶蚜在 10 种茶树上的 EPG 参数及差异 | 第52-54页 |
·10 个品种茶树抗蚜性强弱的聚类分析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4 讨论 | 第57-60页 |
·研究总结 | 第57-59页 |
·茶蚜性信息素-色板诱捕器 | 第57-58页 |
·EPG 实验评价茶树抗蚜性 | 第58-59页 |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作者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