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方机械落物保护试验台落锤落差高度的精确测量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土方机械落物保护结构 | 第12-15页 |
| ·土方机械落物保护结构产生的背景 | 第12-13页 |
| ·对土方机械落物保护结构进行检测的意义 | 第13-15页 |
| ·课题来源与意义 | 第15-17页 |
| ·控制方式的现状及发展 | 第15-16页 |
| ·课题的来源 | 第16-17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7-20页 |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 | 第20-26页 |
| ·系统总体机械结构介绍 | 第20-22页 |
| ·我校试验台的简单介绍 | 第20页 |
| ·改进后的试验台机械系统 | 第20-22页 |
| ·自动控制总体方案设计 | 第22-23页 |
| ·测试试验台控制框图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3章 控制电路设计 | 第26-48页 |
| ·概述 | 第26-27页 |
| ·控制电路总体设计 | 第26页 |
| ·控制电路运行过程 | 第26-27页 |
| ·MCU 的选择 | 第27-31页 |
| ·STC89C516RD+简介 | 第27-28页 |
| ·并行I/O 端口 | 第28-31页 |
| ·输入设备—键盘 | 第31-32页 |
| ·设计思路 | 第31-32页 |
| ·键盘去抖动技术 | 第32页 |
| ·液晶显示 | 第32-36页 |
| ·ET-G12232 液晶模块介绍 | 第33-34页 |
| ·硬件电路设计 | 第34-36页 |
| ·电机控制 | 第36-40页 |
| ·变频器选型 | 第36-38页 |
| ·D/A 转换调速 | 第38-39页 |
| ·变频器正反转控制电路 | 第39-40页 |
| ·输入设备—光电编码器 | 第40-46页 |
| ·光电编码器 | 第40-43页 |
| ·光电编码器接口电路 | 第43-45页 |
| ·光电编码器选型 | 第45-46页 |
| ·电源转换电路 | 第46-47页 |
| ·电源模块简介 | 第46-47页 |
| ·电路图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4章 软件设计部分 | 第48-60页 |
| ·系统软件设计概述 | 第48-50页 |
| ·软件开发环境概述 | 第48-49页 |
| ·该工程软件结构 | 第49-50页 |
| ·键盘扫描程序 | 第50页 |
| ·LCD 显示程序 | 第50-54页 |
| ·光电编码器计数程序 | 第54-55页 |
| ·电机控制程序 | 第55-56页 |
| ·控制算法及程序流程 | 第56-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5章 钢缆形变拉伸误差补偿 | 第60-68页 |
| ·钢缆模型的建立 | 第60-63页 |
| ·建模理论 | 第60-61页 |
| ·几何模型 | 第61-62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62-63页 |
| ·模型分析 | 第63页 |
| ·钢缆数值计算 | 第63-65页 |
| ·计算条件 | 第63-64页 |
| ·计算及实验结果 | 第64-65页 |
| ·落锤钢缆拉伸误差的补偿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6章 异步电动机和变频器的建模 | 第68-74页 |
| ·交流异步电动机动态数学模型 | 第68-70页 |
| ·变频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等效的简化模型 | 第70-72页 |
| ·变频器的数学模型 | 第70-71页 |
| ·恒磁通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7章 PID 控制及仿真 | 第74-82页 |
| ·常用PID 参数整定方法介绍 | 第74-78页 |
| ·工程整定法 | 第75-76页 |
| ·理论设计法 | 第76页 |
| ·基于遗传算法的PID 参数整定 | 第76-78页 |
| ·经验试凑法PID 参数整定及仿真 | 第78-79页 |
| ·遗传算法PID 参数整定及仿真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第8章 全文总结 | 第82-84页 |
|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82页 |
|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