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集团主义价值观之比较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中日集团主义产生的文化基础 | 第16-23页 |
| ·中国的文化基础 | 第16-19页 |
| ·自然地理环境——开放的大陆 | 第16-17页 |
| ·人文社会环境——大陆意识 | 第17页 |
| ·以血缘为原型的家族群体 | 第17-19页 |
| ·日本的文化基础 | 第19-23页 |
| ·自然地理环境——封闭的岛国 | 第19页 |
| ·人文社会环境——岛国意识 | 第19-21页 |
| ·以村落为原型的地域群体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中日集团主义的文化结构 | 第23-30页 |
| ·集团内部结构关系 | 第23-26页 |
| ·中国式“横向”家族联合结构 | 第23-24页 |
| ·日本式“纵向”家业集权结构 | 第24-26页 |
| ·集团与集团的关系 | 第26-27页 |
| ·横向合作,纵向对立——中国 | 第26页 |
| ·纵向合作,横向对立——日本 | 第26-27页 |
| ·集团与国家的关系 | 第27-30页 |
| ·中国的“家族主义” | 第27-28页 |
| ·日本的“国家主义”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中日集团主义的本质特征 | 第30-36页 |
| ·对“孝”与“忠”的不同理解 | 第30-31页 |
| ·以“孝”为本的中国集团主义 | 第30页 |
| ·以“忠”为本的日本集团主义 | 第30-31页 |
| ·对“和”的不同理解 | 第31-32页 |
| ·“和而不同”——中国 | 第31-32页 |
| ·“以和为贵”——日本 | 第32页 |
| ·“自律集团”与“他律集团” | 第32-34页 |
| ·中国的“自律集团” | 第33页 |
| ·日本的“他律集团” | 第33-34页 |
| ·“圈外意识”与“圈内意识” | 第34-36页 |
| ·内外联系的“圈外意识” | 第34页 |
| ·内外有别的“圈内意识” | 第34-36页 |
| 第五章 中日集团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 第36-39页 |
| ·中国集团主义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日本集团主义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