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3页 |
| ·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14-15页 |
| ·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 2 “合二而一”哲学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内在理论关联 | 第18-36页 |
| ·“合二而一”哲学命题的理论考察 | 第18-24页 |
| ·中国古代哲学的合二而一思想 | 第18-19页 |
| ·杨献珍对“合二而一”的继承与创新 | 第19-20页 |
| ·中哲、马哲与西哲融合创新的理论范式 | 第20-24页 |
| ·和谐社会理论考溯 | 第24-29页 |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 第24-26页 |
| ·现代和谐社会理论及其对传统思想的扬弃 | 第26-28页 |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 第28-29页 |
| ·“合二而一”与和谐社会的内在理论关联 | 第29-36页 |
| ·奠定了和谐社会的科学方法论基础 | 第29-31页 |
| ·价值取向符合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性要求 | 第31-33页 |
| ·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 | 第33-36页 |
| 3 “合二而一”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化解 | 第36-48页 |
|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矛盾表现 | 第36-40页 |
| ·经济领域的矛盾 | 第36-37页 |
| ·政治领域的矛盾 | 第37-38页 |
| ·文化领域的矛盾 | 第38-39页 |
| ·环境领域的矛盾 | 第39-40页 |
| ·转型期社会矛盾产生的缘由 | 第40-44页 |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 第40-41页 |
| ·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先富”“后富”政策 | 第41-42页 |
| ·多种经济成分与分配方式并存的矛盾分析 | 第42-44页 |
| ·“合二而一”与转型期社会矛盾的化解 | 第44-48页 |
| ·破除绝对对立的形而上学思想,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 第44-45页 |
| ·科学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化解改革发展中的矛盾 | 第45-46页 |
| ·于矛盾统一体中寻求“双赢”,防止激化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 第46-48页 |
| 4 “合二而一”哲学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48-60页 |
| ·“合二而一”的哲思范式能够为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 第48-51页 |
| ·有利于人们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精髓 | 第48-49页 |
| ·有利于人们掌握“和而不同”的辩证思维方法 | 第49-50页 |
| ·有利于抵制绝对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 第50-51页 |
| ·“合二而一”的哲思范式为建构和谐社会提供方法论原则 | 第51-55页 |
| ·以“合二而一”为指导正确处理各种矛盾 | 第51-53页 |
| ·以“合二而一”为主旨做到五个统筹 | 第53-54页 |
| ·哲思范式有利于实现实践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 | 第54-55页 |
| ·实践“合二而一”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 第55-60页 |
| ·抵制“左”的“斗争哲学”与思想僵化 | 第55-56页 |
| ·摒弃和发展“右”的“全盘西化”错误思想 | 第56-57页 |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 | 第57-58页 |
|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 | 第58-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附录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