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高分子化合物工业(高聚物工业)论文--生产过程论文--聚合反应过程论文--按能源分论文

稀土催化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技术研究

中文摘要第1-3页
英文摘要第3-8页
前言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30页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2 稀土催化剂第11-20页
  1.2.1 稀土催化剂分类第11-12页
  1.2.2 稀土催化剂的活性影响因素第12-14页
  1.2.3 稀土催化剂的主要特征第14-17页
  1.2.4 稀土催化体系的选择第17-20页
 1.3 稀土催化聚合工艺第20-22页
  1.3.1 稀土催化聚合机理第20-21页
  1.3.2 稀土催化聚合动力学第21页
  1.3.3 稀土催化双烯烃聚合方法第21-22页
 1.4 溶液聚合反应器第22-28页
  1.4.1 国外溶液聚合反应器第23-25页
  1.4.2 国内溶液聚合反应器第25-27页
  1.4.3 凝聚技术第27-28页
 1.5 共聚胶性能的研究第28-29页
 1.6 市场应用前景第29-30页
第二章 稀土催化剂的制备研究第30-34页
 2.1 原材料第30页
 2.2 制备方法第30-31页
  2.2.1 氯化稀土的制备第30页
  2.2.2 环烷酸稀土的制备第30-31页
 2.3 分析方法第31-32页
  2.3.1 环烷酸值的测定第31页
  2.3.2 LnCl_3和Ln(RCO_2)_3浓度的分析第31页
  2.3.3 游离酸浓度的测定第31-32页
  2.3.4 水分测定第3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2-33页
 2.5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合小试研究第34-45页
 3.1 原材料及分析方法第34-35页
  3.1.1 主要原材料第34页
  3.1.2 分析方法第34-35页
 3.2 产品主要技术指标第35-36页
 3.3 工艺简述第3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6-44页
  3.4.1 催化体系的确定第36页
  3.4.2 催化剂不同加料顺序及陈化时间的影响第36-37页
  3.4.3 催化剂陈化浓度的影响第37-38页
  3.4.4 催化剂陈化温度的影响第38-39页
  3.4.5 催化剂配比的影响第39-40页
  3.4.6 催化剂用量第40-41页
  3.4.7 溶剂的影响第41-42页
  3.4.8 聚合温度和时间的影响第42页
  3.4.9 竞聚率第42-43页
  3.4.10 杂质含量第43-44页
  3.4.11 共聚物组成对低温性能的影响第44页
 3.5 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合扩试研究第45-50页
 4.1 工艺流程图第45页
 4.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45-47页
 4.3 A/L_N比例的影响第47页
 4.4 胶液动力粘度第47-48页
 4.5 单体和溶剂的回收利用第48-49页
 4.6 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共聚物的性能分析和表征第50-64页
 5.1 共聚物的微观结构及组成第50-52页
 5.2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胶的流变性能第52-58页
  5.2.1 胶液固含量测定第52页
  5.2.2 粘度测量第52-53页
  5.2.3 结果与讨论第53-56页
  5.2.4 与顺丁胶的比较第56-58页
  5.2.5 小结第58页
 5.3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胶性能评价第58-64页
  5.3.1 原材料第58页
  5.3.2 试验配方第58页
  5.3.3 试验设备第58-59页
  5.3.4 主要测试标准第59-60页
  5.3.5 试验结果第60-63页
  5.3.6 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概念设计第64-71页
 6.1 前言第64页
 6.2 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合成所需原料及规格第64-65页
 6.3 公用工程规格第65页
 6.4 工艺说明以及物料衡算第65-66页
  6.4.1 工艺说明第65-66页
  6.4.2 物料衡算第66页
 6.5 产品主要技术指标第66-67页
 6.6 工艺设备第67页
 6.7 原料、辅助材料及公用工程消耗量第67页
 6.8 操作定员第67-68页
 6.9 安全与消防第68页
 6.10 自动控制第68页
 6.11 三废处理第68页
 6.12 经济分析第68页
 6.13 开发过程存在或需解决的问题第68-71页
第七章 结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符号表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氟化氢铵气相法合成工艺开发
下一篇:二乙醇胺催化脱氢制亚氨基二乙酸催化剂及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