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1 “超平”(Super Flat)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2 “超平”建筑概念及其概况 | 第12-15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4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一章 传承中的反思与裂变——“超平”建筑生成动因研究 | 第19-26页 |
·师承模式之于“超平”建筑 | 第19-21页 |
·“西化”后的自省 | 第21-23页 |
·混沌之于日本社会 | 第23-25页 |
·导火线——泡沫经济 | 第24页 |
·消费社会、“景观”大都市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超平”建筑功能组织模式的创新 | 第26-35页 |
·“超平”建筑功能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超平”建筑的“非常规组织模式” | 第27-32页 |
·模糊分区和界限 | 第27-30页 |
·功能层级均质化 | 第30-32页 |
·功能趣味——“超平”建筑俏皮表现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液体时代:均质空间与“floating”特征 | 第35-52页 |
·空间的组织方式 | 第36-46页 |
·并置式空间 | 第36-38页 |
·错叠式空间 | 第38-39页 |
·网络式空间组合 | 第39-42页 |
·嵌套空间 | 第42-44页 |
·包裹式空间 | 第44-45页 |
·含混的一体空间 | 第45-46页 |
·空间构成方式 | 第46-51页 |
·维度约减 | 第47-49页 |
·超常尺度 | 第49-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走向模糊——“超平”建筑界面研究 | 第52-65页 |
·轮廓的诗情隐现 | 第52-60页 |
·建筑轮廓的意义 | 第52-53页 |
·“超平”建筑形体轮廓分析 | 第53-57页 |
·什么在决定和左右轮廓 | 第57-60页 |
·“超平”建筑表皮特征探析 | 第60-65页 |
·视觉化特征 | 第61-62页 |
·图解性特征 | 第62-63页 |
·消隐化特征 | 第63-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超平”建筑的深层意义剖析 | 第65-72页 |
·扁平的深度 | 第65-66页 |
·纯粹之于“超平”建筑 | 第65-66页 |
·“超平”建筑与“超平”都市 | 第66页 |
·“超平”建筑与民族性 | 第66-67页 |
·“超平”建筑的创新启示 | 第67-72页 |
·不同的途径,一致的追求——“超平”建筑师的探索和转变 | 第68-70页 |
·“超平”建筑与经济、艺术的关系 | 第70页 |
·“超平”建筑对中国现代建筑之路启示 | 第70-72页 |
第六章 鄱阳湖媒体中心设计 | 第72-81页 |
·项目概况 | 第72-73页 |
·设计初衷及方案设想 | 第73-74页 |
·鄱阳湖之“变” | 第73页 |
·鄱阳湖的危机 | 第73-74页 |
·方案设想 | 第74页 |
·作品分析 | 第74-80页 |
·轮廓的变迁:建筑形式的生成 | 第74-75页 |
·具体操作、建筑空间特色 | 第75-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88-89页 |
附录 | 第89-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