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能源区生态补偿研究--以鄂尔多斯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及依据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理论基础研究 | 第20-30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4页 |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4页 |
·土地优化配置理论 | 第24-25页 |
·土地承载力理论 | 第25页 |
·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生态价值理论 | 第26-27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27-29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9-30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30-34页 |
·研究区位置与范围 | 第30页 |
·研究区自然条件概况 | 第30-32页 |
·地形地貌 | 第30页 |
·气候 | 第30-31页 |
·水资源 | 第31页 |
·资源概况 | 第31-32页 |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32-34页 |
·行政区划 | 第32页 |
·经济发展 | 第32页 |
·人口 | 第32页 |
·能源开发 | 第32-34页 |
4 研究区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补偿计算 | 第34-51页 |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研究区生态足迹模型 | 第34-48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内涵 | 第34-35页 |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 第35页 |
·生态用地类型的划分 | 第35-36页 |
·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公示与方法 | 第36-40页 |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0页 |
·生态足迹的计算 | 第40-44页 |
·历年生态足迹动态 | 第44-48页 |
·研究区生态补偿计算 | 第48-49页 |
·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48页 |
·生态补偿计算 | 第48-49页 |
·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1-54页 |
·结论 | 第51页 |
·完善土地生态补偿的对策建议 | 第51-52页 |
·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