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7页 |
1 DNA 条形码 | 第17-23页 |
·DNA 条形码的概念、原理 | 第17-18页 |
·DNA 条形码的优越性 | 第18-19页 |
·DNA 条形码的分析流程 | 第19页 |
·DNA 条形码的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DNA 条形码在海洋生物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基于 DNA 条形码和传统分类学的整合物种鉴定 | 第22-23页 |
2 分子系统发育学 | 第23-26页 |
·系统发育学的发展 | 第23页 |
·分子系统发育学的概念 | 第23-24页 |
·分子系统发育学的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3 新腹足目贝类概况 | 第26-28页 |
·新腹足目贝类的形态特征 | 第26-27页 |
·新腹足目贝类的生活习性 | 第27-28页 |
·新腹足目贝类的地理分布 | 第28页 |
·新腹足目系统发育 | 第28页 |
4 骨螺科贝类概况 | 第28-34页 |
·外部形态特征 | 第29页 |
·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 | 第29页 |
·形态学物种鉴定 | 第29-31页 |
·基于形态学和分子方法的系统发育研究 | 第31-34页 |
5 织纹螺属贝类概况 | 第34-35页 |
·外部形态特征 | 第34页 |
·生活习性与地理分布 | 第34页 |
·形态学物种鉴定 | 第34-35页 |
·织纹螺属贝类食品安全问题 | 第35页 |
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其目的意义 | 第35-37页 |
·立题依据 | 第35-36页 |
·研究内容及其目的意义 | 第36-37页 |
第二章 骨螺科贝类DNA 条形码与系统发育研究 | 第37-57页 |
0 引言 | 第37-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6页 |
·样品采集与鉴定 | 第38页 |
·DNA 提取、PCR 扩增与测序 | 第38-44页 |
·数据分析 | 第44-46页 |
2 结果 | 第46-54页 |
·基于 DNA 条形码的物种鉴定 | 第46-47页 |
·COI 条形码分析 | 第46页 |
·16S rDNA 条形码分析 | 第46-47页 |
·核基因条形码分析 | 第47页 |
·红螺属物种鉴定 | 第47页 |
·骨螺科内亚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 第47-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骨螺科贝类 COI 特异性引物 | 第54页 |
·线粒体和核基因条形码的功能比较 | 第54-55页 |
·骨螺科内亚科间的进化关系 | 第55-56页 |
4 结论 | 第56-57页 |
第三章 织纹螺属贝类隐存多样性研究 | 第57-78页 |
0 引言 | 第57-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样品采集与鉴定 | 第59页 |
·DNA 提取,PCR 扩增与测序 | 第59页 |
·距离法和单系法条形码分析 | 第59-60页 |
·特征法条形码分析 | 第60页 |
2 结果 | 第60-74页 |
·基于单系法、距离法和特征法的 COI 条形码构建 | 第65页 |
·基于单系法和特征法的 16S rDNA 条形码构建 | 第65-66页 |
·基于单系法和特征法的 ITS-1 条形码构建 | 第66-74页 |
3 讨论 | 第74-78页 |
·织纹螺属隐存多样性 | 第74-75页 |
·DNA 条形码物种鉴定 | 第75-78页 |
第四章 新腹足目贝类分子系统发育研究 | 第78-100页 |
0 引言 | 第78-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90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80页 |
·DNA 提取、PCR 扩增与 DNA 测序 | 第80页 |
·序列编辑、整合与分析 | 第80-88页 |
·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 第88-90页 |
·模型选择 | 第89页 |
·贝叶斯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89页 |
·最大简约法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89-90页 |
·最大似然法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90页 |
2 结果 | 第90-92页 |
·序列长度与特征 | 第90页 |
·单基因数据集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90页 |
·基于整合数据集的新进腹足总目系统发育分析 | 第90-91页 |
·基于整合数据集的新腹足目系统发育分析 | 第91-92页 |
3 讨论 | 第92-99页 |
·基于多基因位点和大量样本分析的新进腹足总目的系统发育 | 第92-97页 |
·多基因位点和大量样本对新腹足目贝类系统发育研究的影响 | 第97-98页 |
·基于整合数据集的新腹足目系统发育分析 | 第98-99页 |
4 结论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DNA 条形码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100-119页 |
0 引言 | 第100-10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5页 |
·样品采集 | 第101-102页 |
·DNA 提取,PCR 扩增与测序 | 第102页 |
·距离法和单系法条形码分析 | 第102-104页 |
·特征法条形码分析 | 第104-105页 |
2 结果 | 第105-116页 |
·基于距离法的条形码分析结果 | 第105-107页 |
·单系法分析结果 | 第107-108页 |
·特征法分析结果 | 第108-116页 |
·种水平 | 第108页 |
·属水平 | 第108-116页 |
3 讨论 | 第116-118页 |
·单系法和距离法 DNA 条形码物种鉴定 | 第116-117页 |
·特征法分析 | 第117-118页 |
4 结论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