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详细摘要 | 第8-11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11-17页 |
1 绪论 | 第17-2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21页 |
·国内背景 | 第17-18页 |
·国际背景 | 第18-21页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2 中外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25-43页 |
·概述 | 第25-26页 |
·我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国外其他主要产煤国家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 | 第31-39页 |
·日本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第31-32页 |
·英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第32页 |
·德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第32-33页 |
·南非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第33-34页 |
·捷克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第34-36页 |
·澳大利亚煤矿安全管理机制 | 第36-37页 |
·印度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第37页 |
·俄罗斯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第37-38页 |
·加拿大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第38-39页 |
·乌克兰煤矿安全管理体制 | 第39页 |
·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研究现状 | 第39-40页 |
·中美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比较研究现状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3页 |
3 中美煤矿安全状况比较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和比较 | 第43-61页 |
·美国煤矿安全状况分析 | 第43-50页 |
·美国的煤炭生产概况 | 第43-44页 |
·美国的煤炭安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分析 | 第44-50页 |
·中国煤矿安全状况分析 | 第50-58页 |
·中国煤炭生产概况 | 第50-52页 |
·中国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分析 | 第52-58页 |
·中美煤矿安全状况比较分析 | 第58-60页 |
·中美相同安全水平条件下的比较分析 | 第58-59页 |
·中美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比较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4 中美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及其特点分析和比较 | 第61-83页 |
·美国煤矿安全立法沿革及其特点 | 第61-66页 |
·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特点 | 第66-73页 |
·美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 | 第66-69页 |
·美国矿工及工会在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中的作用分析 | 第69-71页 |
·美国煤矿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培训体系 | 第71页 |
·美国煤矿安全救护体系 | 第71-72页 |
·美国的煤矿安全与健康保障体系 | 第72页 |
·美国的煤矿安全利益调整机制 | 第72-73页 |
·中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及其特点 | 第73-80页 |
·中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沿革及立法史 | 第73-76页 |
·中国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现状 | 第76-80页 |
·中美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比较分析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5 基于中美比较的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基本模式 | 第83-101页 |
·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理论模式 | 第83-86页 |
·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中工人及工会的作用 | 第86-89页 |
·煤矿安全管理体制机制中的煤矿安全责任体系 | 第89-95页 |
·建立地方政府煤矿安全风险责任体制 | 第89-91页 |
·建立企业安全风险责任体制 | 第91-93页 |
·建立煤矿工人安全风险激励机制 | 第93-95页 |
·煤矿安全与健康保障体系 | 第95-100页 |
·建立煤矿安全与健康技术标准及评价机制 | 第95-97页 |
·建立煤矿各级各类人员定期安全培训考核准入机制 | 第97-99页 |
·构建煤矿文化保障体系 | 第99-100页 |
·小结 | 第100-10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5页 |
·结论与创新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1-102页 |
·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