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博围观效应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目录第1-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绪论第10-17页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二、 研究现状第11-13页
 三、 研究方法第13页
 四、 相关概念第13-17页
第一章 微博围观的现状第17-25页
 第一节 微博围观引领的表达革命第17-19页
  一、 全民发声:从“沉默是金”到“众声喧哗”第17-18页
  二、 公民意识觉醒第18-19页
 第二节 微博围观的限度第19-25页
  一、 围观能否改变中国第19-20页
  二、 监督困境:批判性多于建设性第20-21页
  三、 微博公共平台的侵蚀第21-23页
  四、 技术乌托邦的幻想第23-25页
第二章 微博围观的成因研究第25-37页
 第一节 微博围观中围观者因素第25-29页
  一、 文化根源第25-27页
  二、 心理诱因第27-29页
 第二节 微博围观中的社会成因第29-33页
  一、 社会矛盾凸显激发围观第30-31页
  二、 社会信任危机促成公众围观第31-32页
  三、 微博成为情绪宣泄的突破口第32-33页
 第三节 微博围观中的技术成因第33-37页
  一、 基于 Web3.0 技术的微博围观第33-34页
  二、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微博围观第34-37页
第三章 微博围观效应分析第37-52页
 第一节 微博围观的正效应第37-39页
  一、 微博围观是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第37-38页
  二、 微博围观是社会民意的晴雨表第38-39页
  三、 微博围观是民众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第39页
 第二节 微博围观的负效应第39-47页
  一、 微博围观失范第39-43页
  二、 虚拟与现实失衡第43-45页
  三、 从“人的延伸”到人的控制第45-47页
 第三节 微博围观正负效应的转化第47-52页
  一、 微博围观正负效应的依存关系第47-48页
  二、 微博围观正负效应的相互转化第48页
  三、 “李某某等五人强奸案”的案例分析第48-52页
第四章 微博围观对策探讨第52-64页
 第一节 微博围观中的政府主导第52-56页
  一、 玩转微博,掌握主动权第52-53页
  二、 制定法律,行有章法第53-55页
  三、 拓宽利益诉求渠道,与微博关切对接第55-56页
 第二节 微博围观中的网民自律第56-59页
  一、 提高媒介素养,理性围观第56-57页
  二、 强化道德自律第57-58页
  三、 媒体微博,品牌延伸第58-59页
 第三节 微博围观中的网络技术监管第59-64页
  一、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第60-61页
  二、 建立健全互动反馈机制第61-62页
  三、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第62-64页
结语第64-65页
注释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Agent的网络取证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互联网信息消费碎片化特征及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