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复合镀技术简介[4] | 第14-15页 |
·复合镀层分类 | 第15-16页 |
·耐磨复合镀层 | 第15页 |
·自润滑复合镀层 | 第15-16页 |
·耐蚀复合镀层 | 第16页 |
·复合镀层制备的共沉积工艺 | 第16-17页 |
·复合电镀 | 第16页 |
·复合化学镀 | 第16-17页 |
·复合电刷镀 | 第17页 |
·复合摩擦电喷镀 | 第17页 |
·复合镀层成形机理 | 第17-19页 |
·非共沉积工艺制备复合镀层的研究 | 第19-22页 |
·电泳沉积简介 | 第20-21页 |
·电泳-电沉积工艺的研究 | 第21-22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试验内容及方法 | 第24-31页 |
·试验准备 | 第24-28页 |
·电泳沉积试验系统 | 第24-26页 |
·微粒的选择 | 第24-25页 |
·电泳液的组成 | 第25页 |
·电泳试验装置 | 第25-26页 |
·电沉积试验系统 | 第26-28页 |
·电镀液组成 | 第26-27页 |
·电镀试验装置 | 第27-28页 |
·试验方案 | 第28页 |
·镀层的检测 | 第28-30页 |
·镀层形貌及成分的观察与分析 | 第28-29页 |
·沉积速度的测试 | 第29页 |
·镀层硬度的测定 | 第29页 |
·复合镀层摩擦磨损性能的测试方法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金刚石微粒的电泳沉积工艺研究 | 第31-45页 |
·电泳沉积的基础理论 | 第31-38页 |
·电泳悬浮液的稳定机理 | 第31-35页 |
·溶液中微粒的荷电形式 | 第31-32页 |
·溶液中荷电微粒的平衡机理 | 第32-35页 |
·微粒的电泳沉积机理 | 第35-38页 |
·金刚石微粒的电泳沉积研究 | 第38-44页 |
·金刚石浓度对电泳沉积量的影响 | 第40页 |
·电泳时间对电泳沉积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电泳电压对电泳沉积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MgCl_2·6H_2O 添加量对电泳沉积量的影响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Ni-金刚石复合镀层的电泳-电沉积工艺研究 | 第45-69页 |
·试验设计 | 第45-49页 |
·复合镀层沉积速度 | 第49-53页 |
·电流密度对复合镀层沉积速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电泳时间对复合镀层沉积速度的影响 | 第51页 |
·MgCl_2·6H_2O 含量对复合镀层沉积速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电泳电压对复合镀层沉积速度的影响 | 第52页 |
·金刚石浓度对复合镀层沉积速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复合镀层显微硬度 | 第53-57页 |
·MgCl_2·6H_2O 含量对复合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54页 |
·电流密度对复合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金刚石浓度对复合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55-56页 |
·电泳时间对复合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56页 |
·电泳电压对复合镀层显微硬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复合镀层表面粗糙度 | 第57-60页 |
·MgCl_2·6H_2O 含量对复合镀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58页 |
·电流密度对复合镀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58-59页 |
·电泳时间对复合镀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59页 |
·电泳电压对复合镀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金刚石浓度对复合镀层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60页 |
·复合镀层摩擦系数 | 第60-64页 |
·电流密度对复合镀层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61-62页 |
·MgCl_2·6H_2O 含量对复合镀层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62页 |
·电泳时间对复合镀层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62-63页 |
·金刚石浓度对复合镀层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63页 |
·电泳电压对复合镀层摩擦系数的影响 | 第63-64页 |
·复合镀层耐磨性能 | 第64-67页 |
·MgCl_2·6H_2O 含量对复合镀层磨损率的影响 | 第65页 |
·电流密度对复合镀层磨损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电泳时间对复合镀层磨损率的影响 | 第66页 |
·金刚石浓度对复合镀层磨损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电泳电压对复合镀层磨损率的影响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固体润滑微粒的电泳-电沉积尝试 | 第69-74页 |
·MoS_2微粒的电泳-电沉积 | 第69-71页 |
·CaF_2微粒的电泳-电沉积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74-75页 |
·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