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基因对基因"假说 | 第10-11页 |
·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 | 第11-12页 |
·无毒基因的克隆研究 | 第12-13页 |
·受稻瘟病菌侵染诱导表达的启动子研究进展 | 第13页 |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水稻农杆菌转基因原理 | 第14页 |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基因发展回顾和最新进展 | 第14-15页 |
·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基本因素 | 第15-17页 |
·水稻亲本和受体 | 第15-16页 |
·农杆菌菌株和质粒要求 | 第16页 |
·转化不同阶段培养基与技术操作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特异启动子的克隆与表达分析及双元载体的构建 | 第20-39页 |
引言 | 第2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0-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启动子克隆 | 第21-24页 |
·稻瘟病接种与RT-PCR表达分析 | 第24-28页 |
·双元载体构建 | 第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启动子的克隆 | 第28-30页 |
·启动子PCR扩增 | 第28-29页 |
·启动子PCR扩增产物回收与克隆 | 第29页 |
·启动子克隆酶切与测序鉴定 | 第29-30页 |
·启动子表达分析 | 第30-32页 |
·水稻叶片总RNA抽取和检测 | 第30页 |
·Actin定量结果 | 第30-31页 |
·PCR结果 | 第31-32页 |
·双元载体构建 | 第32-37页 |
·pCSIPRB系列的载体构建 | 第32-33页 |
·pCDRRBl-N与pCDRRB2-N系列的载体构建 | 第33-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基因体系的优化 | 第39-53页 |
引言 | 第39页 |
·农杆菌介导的高效组培体系的建立 | 第39-43页 |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供试品种 | 第39页 |
·实验所用仪器,试剂及其浓度 | 第39-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培养基成分 | 第40-42页 |
·操作步骤 | 第42-43页 |
·农杆菌介导Y58S籼稻遗传转化体系初探 | 第43-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供试品种 | 第43页 |
·质粒及菌种 | 第43-44页 |
·操作步骤 | 第44-46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6-53页 |
·农杆菌介导的高效组培体系建立 | 第46-50页 |
·各材料在不同培养基上的诱导情况 | 第46-47页 |
·Y58S在凝固剂成分不同固态培养基上的诱导情况 | 第47-48页 |
·观察在CEH浓度不同情况下,Y58S在NB上的诱导情况 | 第48-49页 |
·诱导阶段不同浓度的2,4-D的添加对Y58S的诱导影响 | 第49页 |
·敏感性试验 | 第49-50页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体系初探 | 第50-52页 |
·共培养阶段菌的浓度,PH值,共培养时间对愈伤转化的影响 | 第50-51页 |
·PCR检测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3-56页 |
·特异诱导表达启动子的筛选与克隆及双元载体的构建 | 第53页 |
·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基因体系的优化 | 第53-55页 |
·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发表专业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