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深松和培肥对旱地农田土壤水分保蓄能力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研究背景第13-16页
     ·旱地农业生产状况第13-14页
     ·制约旱地农业产量的主要因素第14-16页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3页
     ·世界主要早农国家降水高效利用技术第16-18页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高效利用技术第18-23页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3页
   ·本研究的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第23-25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5-30页
   ·试验地概况第25页
   ·试验设计第25-26页
   ·测定项目和方法第26-29页
     ·土壤水分含量第26-27页
     ·土壤理化指标第27-28页
     ·玉米生长指标第28-29页
     ·玉米生理指标第29页
     ·玉米产量、品质指标第29页
   ·数据处理第29-30页
第三章 深松和培肥对农田土壤水分和养分环境的影响第30-49页
   ·深松与培肥对农田土壤贮水库容的影响第30-37页
     ·土壤容重第30-31页
     ·土壤孔隙度第31-33页
     ·土壤三相比第33-34页
     ·土壤结皮厚度第34页
     ·土壤紧实度第34-37页
   ·深松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影响第37-39页
     ·土壤水分入渗第37-38页
     ·土壤水分入渗与土壤容重相关模型分析第38-39页
   ·深松与培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第39-47页
     ·土壤有机质变化情况第39-40页
     ·土壤全氮含量变化情况第40-43页
     ·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情况第43-45页
     ·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情况第45-47页
   ·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深松和培肥对农田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第49-61页
   ·深松与培肥的保水效应第49-53页
     ·播前耕层(0~20cm)土壤墒情变化情况第49-50页
     ·播前0~200cm土壤墒情变化情况第50-51页
     ·拔节期0~60cm土层剖面水分动态第51-53页
   ·深松与培肥的集雨效果第53-59页
     ·大喇叭口期0~60cm土层剖面水分动态第53-54页
     ·吐丝期0~60cm土层剖面水分动态第54-55页
     ·灌浆中期0~60cm土层剖面水分动态第55-56页
     ·成熟期0~200cm土层剖面水分动态第56-59页
   ·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深松和培肥对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分布及活力的影响第61-74页
   ·玉米根系干重分布特征第61-67页
     ·根干重空间分布第61-66页
     ·根干重密度分布第66-67页
   ·玉米根系垂直分布特征第67-71页
     ·根干重密度及比例的垂直分布第67-68页
     ·根长密度垂直分布第68-69页
     ·根表面积密度垂直分布第69-70页
     ·根体积密度垂直分布第70-71页
   ·根系伤流量第71-73页
   ·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深松和培肥对玉米叶水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第74-87页
   ·叶水分状况第74-77页
     ·叶水势变化第74-76页
     ·叶片相对含水量第76-77页
   ·叶片光合参数变化特征第77-83页
     ·净光合速率变化第77页
     ·蒸腾速率第77-80页
     ·叶片气孔导度第80页
     ·叶片胞间CO_2浓度第80-83页
     ·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WUE瞬时)第83页
   ·玉米生育关键期叶片SPAD值变化情况第83-85页
   ·小结第85-87页
第七章 深松和培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第87-99页
   ·深松与培肥对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第87-92页
     ·株高第87页
     ·穗位与穗位/株高比第87-90页
     ·茎粗第90-91页
     ·叶片衰老指数第91-92页
   ·深松与培肥对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第92-94页
     ·籽粒蛋白质含量第92-93页
     ·叶片SPAD值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模型分析第93-94页
   ·深松与培肥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94-97页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94-95页
     ·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第95-97页
   ·小结第97-99页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第99-105页
   ·讨论第99-103页
     ·不同处理对土壤理化环境的影响第99-100页
     ·不同处理对玉米根系分布、形态特征和活力的影响第100-101页
     ·不同处理对玉米叶水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第101-102页
     ·不同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02-103页
   ·结论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个人简介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群体均匀度的调控效应及机理研究
下一篇: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转基因水稻识别和高油棉籽筛选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