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欠发达旅游非优区判定及开发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本文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本文研究背景 | 第10页 |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2页 |
·相关概念及特征分析 | 第16-18页 |
·欠发达旅游非优区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欠发达旅游非优区的特征 | 第17-18页 |
·欠发达旅游非优区产生的原因 | 第18-19页 |
·客观原因 | 第18-19页 |
·主观原因 | 第19页 |
·欠发达旅游非优区的基础理论 | 第19-21页 |
·区位理论 | 第19-20页 |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页 |
·旅游地屏蔽理论 | 第20-21页 |
·木桶理论 | 第21页 |
·后发优势理论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山西省欠发达旅游非优区的判定 | 第22-48页 |
·判定方法的介绍 | 第22-25页 |
·因子分析法 | 第22页 |
·改进的熵值法 | 第22-24页 |
·复合权重法 | 第24页 |
·经典域确定法 | 第24-25页 |
·山西省欠发达地区的判定 | 第25-35页 |
·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25-26页 |
·判定指标的具体选取 | 第26-27页 |
·基于复合权重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27-32页 |
·山西省欠发达地区的判定结果分析 | 第32-35页 |
·山西省旅游非优区的判定 | 第35-44页 |
·旅游发展判定指标的具体选取 | 第35-37页 |
·基于复合权重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 第37-42页 |
·山西省旅游非优区的判定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山西省欠发达旅游非优区的确定 | 第44-47页 |
·欠发达旅游非优区的判定 | 第44-45页 |
·判定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山西省欠发达旅游非优区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 第48-67页 |
·区域概况 | 第48-49页 |
·区域位置与范围 | 第48页 |
·经济条件分析 | 第48-49页 |
·旅游业发展规模分析 | 第49-50页 |
·旅游总收入分析 | 第49-50页 |
·旅游接待量分析 | 第50页 |
·旅行社与星级饭店分析 | 第50页 |
·旅游资源分析 | 第50-57页 |
·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 第50-51页 |
·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 第51-52页 |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52-57页 |
·旅游交通分析 | 第57-63页 |
·区域交通概况 | 第57-58页 |
·旅游景区交通分析 | 第58-63页 |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第63-65页 |
·总体客源市场分析 | 第63-64页 |
·国内客源市场分析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5章 山西省欠发达旅游非优区的旅游开发对策 | 第67-87页 |
·欠发达旅游非优区开发模式的确定 | 第67-69页 |
·阳泉需求驱动型旅游开发模式 | 第67-68页 |
·吕梁社会驱动型旅游开发模式 | 第68-69页 |
·旅游产品空间结构优化与产品开发 | 第69-77页 |
·旅游产品空间结构优化 | 第69-75页 |
·旅游产品开发 | 第75-77页 |
·旅游客源市场开拓与营销对策 | 第77-82页 |
·旅游客源市场开拓 | 第77-79页 |
·营销对策 | 第79-82页 |
·旅游开发保障措施 | 第82-85页 |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及优化政策保障 | 第82-83页 |
·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 | 第83页 |
·优化基础设施与服务接待设施 | 第83-84页 |
·加强专业人才培训与行业管理 | 第84-85页 |
·区域联动发展 | 第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