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 ·引言 | 第8页 |
| ·宽厚板产品发展趋势 | 第8-10页 |
| ·宽厚板轧机建设推动产品快速发展 | 第8页 |
| ·下游行业的发展推动宽厚板产品向高水平发展 | 第8-10页 |
| ·宽厚板生产及市场需求现状 | 第10-11页 |
| ·生产以普板为主,不能满足市场对品种的要求 | 第10页 |
| ·主要品种质量方面不能满足市场及产品使用要求 | 第10-11页 |
|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内容 | 第11-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第2章 提高板形精度的技术措施研究 | 第12-28页 |
| ·轧机对中对轧制板形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 第12-14页 |
| ·上轧辊精度对轧制稳定性影响及检测措施 | 第14-15页 |
| ·轧机下辊系稳定性的影响及管控措施 | 第15-17页 |
| ·SONY 磁尺对设备精度影响及控制手段 | 第15-16页 |
| ·阶梯垫压力板螺栓松动对轧制稳定性影响及检查措施 | 第16-17页 |
| ·轧辊辊隙偏差对轧制稳定性的影响及管控措施 | 第17-23页 |
| ·轧辊与轧机牌坊之间的间隙对辊系稳定性的影响及调整措施 | 第17-21页 |
| ·主传动系统设备间隙对辊系稳定性的影响及管控措施 | 第21-23页 |
| ·辊期对轧制板形的影响 | 第23-27页 |
| ·工作辊与支承辊的匹配 | 第23-24页 |
| ·辊期的合理选择对轧制板形的影响 | 第24-26页 |
| ·轧辊的热凸度控制 | 第26-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自动控制模型对板形的影响 | 第28-39页 |
| ·加热温度模型 | 第28-29页 |
| ·轧制预计算 | 第29-31页 |
| ·轧制阶段的计算 | 第31-37页 |
| ·初始步骤 | 第31-33页 |
| ·优化步骤 | 第33-36页 |
| ·再计算 | 第36页 |
| ·厚度计算 | 第36页 |
| ·温度再计算 | 第36页 |
| ·道次间的自适应 | 第36-37页 |
| ·剩余道次的再计算 | 第37页 |
| ·后计算 | 第37页 |
| ·轧制力模型自适应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4章 宽薄规格产品的板形控制及优化 | 第39-58页 |
| ·钢坯加热温度控制及优化 | 第39-42页 |
| ·钢坯温度均匀性对板形的影响 | 第39页 |
| ·钢坯加热均匀性测试 | 第39-42页 |
| ·钢坯加热优化 | 第42页 |
| ·轧制过程控制优化 | 第42-57页 |
| ·坯形选择 | 第42-43页 |
| ·开轧温度 | 第43-45页 |
| ·轧制参数优化 | 第45-50页 |
| ·其他优化方法 | 第50-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