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采油污水的来源 | 第9页 |
·采油污水污染、回注及处理现状 | 第9页 |
·采出水的特性 | 第9-10页 |
·采油污水的危害 | 第10-11页 |
·含油污水的处理方法 | 第11-12页 |
·物理法 | 第11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11-12页 |
·生物法 | 第12页 |
·含油污水的处理工艺 | 第12-14页 |
·化学絮凝剂的分类 | 第14-15页 |
·无机絮凝剂 | 第14-15页 |
·有机絮凝剂 | 第15页 |
·絮凝机理 | 第15-18页 |
·压缩双电层理论 | 第16页 |
·电性中和理论 | 第16-17页 |
·吸附架桥理论 | 第17页 |
·网扫作用机理 | 第17-18页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本论文的研究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0-32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32页 |
·氯离子含量测定—硝酸银滴定法 | 第21-22页 |
·碳酸根、碳酸氢根和氢氧根离子的测定 | 第22-23页 |
·SO_4~(2-)的测定 | 第23页 |
·Ca~(2+)、Mg~(2+)的测定 | 第23-25页 |
·铁离子的测定(邻菲啰啉法) | 第25页 |
·钠、钾离子含量的计算方法 | 第25页 |
·悬浮物的测定 | 第25-27页 |
·表面活性剂的定性分析 | 第27页 |
·表面活性剂定量分析 | 第27-28页 |
·聚合物含量分析 | 第28-29页 |
·采出水中油含量分析 | 第29-30页 |
·剪切黏度测定 | 第30-31页 |
·油水界面Zeta电位的测定 | 第31页 |
·冷冻透射电镜(FFTEM)观察 | 第31页 |
·界面张力的测定方法 | 第31页 |
·絮凝评价方法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南阳油田采出水特性分析 | 第32-4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现场二元驱采出污水水质状况 | 第32-33页 |
·模拟二元复合驱采出水制备 | 第33-34页 |
·静置时间对含油污水特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表面活性剂浓度采出水含油量的影响 | 第35页 |
·离子浓度对采出水含油量的影响 | 第35-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对模拟油田采出水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45页 |
·含油量对模拟采出水粘度的影响 | 第41页 |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油滴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 第42页 |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油水界面剪切黏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液膜结构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第五章 表面活性剂对油田污水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5-56页 |
·絮凝剂对模拟含表面活性剂污水的作用规律 | 第45-49页 |
·聚合铝铁(PACF)对模拟采出水的絮凝作用 | 第45页 |
·聚合硫酸铝(PAS)对模拟采出水的絮凝作用 | 第45-46页 |
·硫酸铝(AS)对模拟采出水的絮凝作用 | 第46-47页 |
·混凝剂(AS+PAC)对模拟污水的絮凝作用 | 第47-48页 |
·四种絮凝剂处理效果的比较 | 第48-49页 |
·复配对模拟含表面活性剂污水的作用规律研究 | 第49-52页 |
·PACF与PAM复配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PAS与PAM复配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0页 |
·AS与PAM复配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混凝剂(AS+PAC)与PAM复配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2-54页 |
·絮凝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详细摘要 | 第63-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