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1 “肝藏血,主疏泄”理论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肝藏血”理论发展概况 | 第9页 |
·“肝主疏泄”理论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2 “肝藏血,主疏泄”理论临床应用概况 | 第10-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二部分 宋以前及宋金元时期“肝藏血,主疏泄”理论的源流及发展 | 第14-46页 |
1 战国至两汉三国时期相关文献整理 | 第14-25页 |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籍 | 第14-15页 |
·《黄帝内经》 | 第15-19页 |
·《难经》 | 第19-20页 |
·《神农本草经》 | 第20-21页 |
·《伤寒杂病论》(汉·张仲景撰) | 第21-22页 |
·《华氏中藏经》(汉·华佗撰) | 第22-23页 |
·《吴普本草》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2 两晋隋唐时期“肝藏血”相关文献整理 | 第25-35页 |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撰) | 第25-26页 |
·《脉经》(晋·王叔和撰) | 第26-29页 |
·《巢氏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撰) | 第29-32页 |
·《备急千金要方要方》和《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 | 第32-33页 |
·《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撰)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3 宋金元时期“肝藏血”相关文献整理及“司疏泄者,肝也”探赜 | 第35-46页 |
·《伤寒九十论》 | 第36-37页 |
·《女科百问》 | 第37-38页 |
·《严氏济生方》 | 第38-39页 |
·《仁斋直指方》 | 第39-40页 |
·《儒门事亲》 | 第40-41页 |
·“司疏泄者,肝也”探赜 | 第41-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部分 “肝藏血,主疏泄”理论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 第46-54页 |
1 “肝藏血”理论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 第46-51页 |
·“肝藏血,血舍魂”案 | 第46-47页 |
·肝开窍于目 | 第47-49页 |
·肝主筋,为罢极之本 | 第49-50页 |
·鼻衄、吐血、呕血 | 第50页 |
·妇人病 | 第50-51页 |
2 “疏泄”理论临床应用文献研究 | 第51-53页 |
3 小结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1 “肝藏血”理论的发展 | 第54页 |
·宋以前“肝藏血”的基本含义 | 第54页 |
·宋金元时期“肝藏血”理论的发展 | 第54页 |
2 “司疏泄者,肝也”观点的提出与“土疏泄,苍气达”的含义 | 第54页 |
·“司疏泄者,肝也”观点的提出 | 第54页 |
·“土疏泄,苍气达”的含义 | 第54页 |
3 论文中的不足之处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