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 ·选题的立论依据 | 第1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论文的创新性与不足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论文的写作构想、论证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与写作难点 | 第15-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写作难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的基本阐释 | 第18-26页 |
| ·人的需要及其本性 | 第18-19页 |
| ·人的类本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 第19-20页 |
|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第20-21页 |
| ·人性的历史性、阶级性、具体性、发展性 | 第21-23页 |
| ·人的个性解放与全面发展 | 第23-24页 |
| ·人性与生产力的关系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当代中国人性问题的现状分析 | 第26-32页 |
| ·食品安全引发的信任危机 | 第26-27页 |
| ·医德沦丧引发医患冲突 | 第27页 |
| ·“碰瓷”与人性冷漠 | 第27-28页 |
| ·金钱至上与人性扭曲 | 第28-29页 |
| ·对青少年人性观教育的缺失 | 第29-30页 |
| ·人性价值判断标准的差异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人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2-38页 |
| ·发掘人性的本质力量,尊重人性的发展规律 | 第32-33页 |
| ·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丰富内涵为指导,确立道德价值标准 | 第33-34页 |
| ·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性塑造方面的强大力量,提高全民道德素质 | 第34-36页 |
| ·重视家庭教育在人性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 | 第34页 |
| ·重视义务教育在人性培养中的决定性作用 | 第34-35页 |
| ·重视高等教育在人性培养中的引导性作用 | 第35-36页 |
| ·重视社会舆论对人性的引导作用,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致谢 | 第43-45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