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饮料作物论文--茶论文

茶多酚纯化及酯型儿茶素单体分离研究

目录第1-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9页
 1 茶多酚研究进展第14-22页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第15-18页
   ·茶多酚的纯化方法第18-20页
   ·茶多酚的分析检测方法第20-22页
 2 儿茶素单体分离纯化研究进展第22-27页
   ·柱层析第22-25页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第25-26页
   ·高速逆流色谱第26-27页
 3 小结第27-28页
 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第28-29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8页
   ·研究主要内容第28-29页
第二章 酸性白土吸附脱除咖啡因第29-38页
 1 材料、试剂及仪器第30页
   ·材料第30页
   ·试剂第30页
   ·仪器第30页
 2 方法第30-33页
   ·茶多酚中咖啡因和儿茶素的含量测定第30-31页
   ·酸性白土吸附脱除咖啡因第31-32页
   ·酸性白土吸附脱除咖啡因的工艺优化第32页
   ·数据处理第32-33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3-37页
   ·酸性白土吸附脱除咖啡因的工艺优化第33-36页
   ·酸性白土吸附对茶多酚中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第36-37页
 4 结论第37-38页
第三章 乙醇沉淀纯化茶多酚第38-46页
 1 材料、试剂及仪器第38页
   ·材料第38页
   ·试剂第38页
   ·仪器第38页
 2 方法第38-41页
   ·茶多酚含量的测定第38-40页
   ·乙醇沉淀纯化茶多酚第40页
   ·乙醇沉淀纯化茶多酚的工艺优化第40页
   ·数据处理第40-4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1-45页
   ·乙醇沉淀纯化茶多酚的工艺优化第41-45页
 4 结论第45-46页
第四章 酯型儿茶素的富集第46-63页
 第一节 乙酸乙酯萃取富集酯型儿茶素第46-54页
  1 材料、试剂及仪器第46-47页
   ·材料第46页
   ·试剂第46页
   ·仪器第46-47页
  2 方法第47-48页
   ·茶多酚含量的测定第47页
   ·乙酸乙酯萃取富集酯型儿茶素第47页
   ·乙酸乙酯萃取富集酯型儿茶素的工艺优化第47-48页
   ·数据处理第48页
  3 结果与讨论第48-53页
   ·乙酸乙酯萃取富集酯型儿茶素的工艺优化第48-52页
   ·乙酸乙酯萃取对茶多酚中各组分含量的影响第52-53页
  4 结论第53-54页
 第二节 聚酰胺柱层析富集酯型儿茶素第54-63页
  1 材料、试剂及仪器第54页
   ·材料第54页
   ·试剂第54页
   ·仪器第54页
  2 方法第54-55页
   ·酯型儿茶素含量的测定第54页
   ·聚酰胺柱层析富集酯型儿茶素第54-55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5-62页
   ·洗脱剂的选择第55-59页
   ·流速的选择第59页
   ·聚酰胺粒度的选择第59-60页
   ·上样量的选择第60-61页
   ·酯型儿茶素的洗脱曲线第61页
   ·重现性实验第61-62页
  4 结论第62-63页
第五章 中低压液相色谱分离酯型儿茶素第63-69页
 1 材料、试剂及仪器第63-64页
   ·材料第63页
   ·试剂第63页
   ·仪器第63-64页
 2 实验方法第64页
   ·酯型儿茶素含量的测定第64页
   ·中低压液相色谱分离酯型儿茶素第64页
 3 结果与讨论第64-68页
   ·中低压液相色谱流出曲线第64页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第64-65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65-67页
   ·分离水平的确定第67-68页
   ·得率及提取率计算第68页
 4 结论第68-6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1 结论第69-70页
 2 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6页
科研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芪根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对植株抗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下一篇:甘肃省永登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保护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