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导论 | 第9-18页 |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 ·研究方法与数据 | 第12-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研究数据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4-16页 |
| ·研究创新与价值 | 第16-18页 |
| 2 收入分配及劳动收入占比的经典理论及实证研究 | 第18-50页 |
| ·相关理论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 ·有关收入分配的经典理论回顾 | 第20-25页 |
| ·早期收入分配理论 | 第20-22页 |
| ·新古典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2-23页 |
| ·凯恩斯主义的收入分配理论 | 第23-25页 |
| ·国内外有关劳动收入占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第25-47页 |
| ·国外有关劳动收入占比的实证研究 | 第25-39页 |
| ·国内有关劳动收入占比的实证研究 | 第39-47页 |
| ·小结和本文研究的思路 | 第47-50页 |
| 3 农村劳动力部门转移与劳动收入占比 理论基础与前提假设 | 第50-75页 |
| ·理论出发点 | 第50-66页 |
| ·理论概念界定 | 第50-59页 |
| ·经济影响的理论推演 | 第59-64页 |
| ·相关的实证文献 | 第64-66页 |
| ·劳动收入占比理论分析的前提条件 | 第66-72页 |
| ·已有研究的相关前提 | 第66-67页 |
| ·对于已有前提的修正 | 第67-72页 |
| ·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变动的理论解释 | 第72-75页 |
| 4 农村劳动力部门转移与劳动收入占比 实证研究 | 第75-94页 |
| ·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动趋势 | 第75-80页 |
| ·劳动收入占比的理论与实证分解 | 第80-83页 |
| ·劳动收入占比的理论分解 | 第80-81页 |
| ·劳动收入占比的实证分解 | 第81-83页 |
|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83-89页 |
| ·模型构建及数据说明 | 第83-86页 |
| ·实证结果 | 第86-89页 |
| ·政策含义 | 第89-94页 |
| 5 农村转移劳动力身份转换滞后与收入决定 | 第94-122页 |
| ·农村转移劳动力身份转换滞后与二元劳动力市场 | 第94-102页 |
| ·农村转移劳动力身份转换滞后与收入决定的实证分析 | 第102-109页 |
|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103-104页 |
| ·数据来源及描述 | 第104-106页 |
| ·实证结果 | 第106-109页 |
| ·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9-120页 |
| ·数据来源与描述 | 第111-113页 |
| ·Brown分解法的论证过程及结果 | 第113-120页 |
| ·政策含义 | 第120-122页 |
| 6 身份转换滞后情况下农村劳动力部门转移对劳动收入占比影响 | 第122-143页 |
|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变动的体制机制背景 | 第122-127页 |
| ·劳动力市场结构 | 第123-125页 |
| ·劳动者的选择权 | 第125页 |
| ·第三方力量的倾向性 | 第125-126页 |
| ·工资决定的历史惯性 | 第126-127页 |
| ·身份转换滞后情况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127-133页 |
| ·身份转换滞后情况下农村劳动力部门转移对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33-141页 |
| ·实证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133-135页 |
| ·数据来源及说明 | 第135-136页 |
|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136-141页 |
| ·政策含义 | 第141-143页 |
| 7 结论 | 第143-149页 |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44-145页 |
| ·政策含义 | 第145-147页 |
| ·未来的关注方向 | 第147-1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9-158页 |
| 后记 | 第158-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