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一、绪论 | 第11-18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3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四)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五) 研究的思路、方法 | 第15-16页 |
1、本文研究的思路 | 第15-16页 |
2、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六)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的必要性 | 第18-25页 |
(一) 村级集体经济的概念与功能 | 第18-19页 |
1、村级集体经济的内涵 | 第18页 |
2、村级集体经济的功能 | 第18-19页 |
(二) 政府、政府作用的概念 | 第19-20页 |
1、政府、地方政府 | 第19页 |
2、政府作用 | 第19-20页 |
(三)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的必要性 | 第20-23页 |
1、基于公共产品供给理论的分析 | 第20-21页 |
2、现实层面的分析 | 第21-23页 |
(四) 地方政府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 | 第23-25页 |
1、地方政府应发挥正确导向作用 | 第23页 |
2、地方政府应提供必要的财政扶持作用 | 第23页 |
3、地方政府应提供农村基层必要公共产品 | 第23-24页 |
4、地方政府应发挥组织保障作用 | 第24-25页 |
三、东莞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作用发挥的现状分析 | 第25-34页 |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政府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 | 第25-27页 |
1、政府扶持引导集体经济发展,增强农村集体造血功能 | 第25页 |
2、政府引导农村经济体制结构深刻变革,优化产业结构 | 第25页 |
3、政府牵头扶持农业,完善农业基础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 第25-26页 |
4、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强化集体经济监管 | 第26页 |
5、完善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为基层农村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 第26-27页 |
(二) 东莞市政府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所取得的成效 | 第27-29页 |
1、东莞基层农村基本实现工业化、城市化 | 第27页 |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 第27-28页 |
3、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农业向产业化经营转变 | 第28页 |
4、全面完成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得到加强 | 第28-29页 |
5、基本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得到保障 | 第29页 |
(三) 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政府作用发挥所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1、政府政策引导力度不足,农村集体经济增长乏力 | 第29-30页 |
2、政府统筹资源力度不足,农村集体经济负担沉重 | 第30页 |
3、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集体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 第30页 |
4、政府对集体资产监管力度不足,集体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 第30-31页 |
5、现行管理体制与基层组织建设滞后,有待政府加强 | 第31页 |
(四) 政府作用发挥不到位对东莞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 第31页 |
(五) 政府作用发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1、政府是理性经济人 | 第32页 |
2、GDP政绩考核体系的影响 | 第32页 |
3、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 第32页 |
4、全能主义政府的惯性 | 第32-34页 |
四、发达地区政府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经验借鉴 | 第34-39页 |
(一) 珠三角地市政府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升级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 第34-36页 |
1、深圳龙岗区政府:八大措施力“促”转型 | 第34页 |
2、佛山南海区政府:在强化管理中“谋”转型 | 第34-35页 |
3、广州天河区政府: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领”转型 | 第35页 |
4、深圳宝安区政府:扶持与培训并举“引”转型 | 第35-36页 |
(二) “苏南模式”之政府主导推进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36-37页 |
(三) “温州模式”之市场主导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第37-39页 |
五、对东莞市政府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建议 | 第39-45页 |
(一) 加大引导发展的力度,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 | 第39-40页 |
(二) 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切实减轻农村集体负担 | 第40-41页 |
(三)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 第41页 |
(四)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力度,提升集体资金使用效益 | 第41-42页 |
(五) 加快现行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转型升级发展机制 | 第42-43页 |
(六)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 第43页 |
(七) 试点探索村委会5年任期制,为基层工作的连续性提供制度保障 | 第43-45页 |
六、结束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