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影响下长治盆地含水层空间分区变化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 | 第13-14页 |
| ·含水层空间结构演化 | 第14页 |
| ·含水层变化三维可视化模拟 | 第14-17页 |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及地质条件 | 第20-28页 |
| ·研究区范围及井田概况 | 第20-21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4页 |
|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 ·气象 | 第22-23页 |
| ·水文 | 第23-24页 |
| ·地质条件 | 第24-28页 |
| ·地层 | 第24-27页 |
| ·构造 | 第27-28页 |
| 第3章 矿井区域水文地质 | 第28-32页 |
|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 第28-29页 |
| ·地下水特征 | 第29-30页 |
| ·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 第4章 核心矿区开采前三维地层模型 | 第32-47页 |
| ·区域地层介绍 | 第32-35页 |
| ·含水层 | 第32-34页 |
| ·隔水层 | 第34-35页 |
| ·地层建模数据准备与整理 | 第35-37页 |
| ·建立钻孔数据库 | 第37-39页 |
| ·构建地层模型 | 第39-47页 |
| ·生成钻孔点位图 | 第39-41页 |
| ·构建边界内钻孔模型 | 第41-42页 |
| ·构建普通地层模型 | 第42-47页 |
| 第5章 群矿开采后含水层分区变化现状分析 | 第47-63页 |
| ·群矿开采后研究区地层现状 | 第47-49页 |
| ·核心矿区采空区分布现状 | 第47-48页 |
| ·采空区塌陷地层模型 | 第48-49页 |
| ·矿井主要充水通道分析 | 第49页 |
| ·采空区冒裂带高度 | 第49-51页 |
| ·含水层与冒裂带的关系 | 第51-53页 |
| ·冒裂带影响范围分析 | 第53-55页 |
| ·独立开采区域 | 第54页 |
| ·斜交开采区域 | 第54-55页 |
| ·采空区中存在“孤岛” | 第55页 |
| ·主要含水层影响分析 | 第55-62页 |
| ·K8 含水层分区变化 | 第56-58页 |
| ·K10 含水层分区变化 | 第58-61页 |
| ·其它含水层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 ·防治措施 | 第62-6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建议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