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0-2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10-16页 |
·煤矿塌陷区 | 第10-12页 |
·煤矿塌陷区的相关治理 | 第10-11页 |
·煤矿塌陷区造成的危害 | 第11-12页 |
·土地复垦 | 第12-13页 |
·土地复垦的相关措施 | 第12页 |
·土地复垦条例 | 第12-13页 |
·生态重建 | 第13-14页 |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联系 | 第14页 |
·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作用 | 第14页 |
·景观修复 | 第14页 |
·农业科技园区 | 第14-16页 |
·农业科技园区概念与实践 | 第14页 |
·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特征 | 第14-15页 |
·农业科技园区案例分析——山东泰安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 第15-16页 |
·农业观光园 | 第16页 |
·农业观光业概念 | 第16页 |
·农业观光园案例分析——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案例分析 | 第16-21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国内外农业特色景观资源设计中的相关实践经验 | 第18-21页 |
·德国鲁尔老工业区 | 第18-19页 |
·列入世界遗产的法国废弃工业矿区景观改造 | 第19-20页 |
·徐州九里湖生态湿地公园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意义及目标 | 第21-22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实地调研法 | 第22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22页 |
·比较方法 | 第22页 |
·系统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2 巨野龙固矿井塌陷区土地复垦实践研究 | 第24-44页 |
·项目区域自然环境及现状 | 第24-31页 |
·塌陷区建设背景和现状 | 第24-25页 |
·塌陷区建设背景 | 第24-25页 |
·塌陷区建设现状 | 第25页 |
·区域自然环境 | 第25-31页 |
·地质地貌 | 第25-26页 |
·气候 | 第26-27页 |
·土壤 | 第27-28页 |
·植被 | 第28-29页 |
·自然资源 | 第29-30页 |
·自然灾害 | 第30-31页 |
·塌陷区的塌陷现状 | 第31-32页 |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机遇 | 第32页 |
·土地复垦发展措施及研究对策 | 第32-44页 |
·土地综合治理拟采取的措施 | 第32-34页 |
·研究区景观生态修复策略 | 第34-35页 |
·矿区土地资源利用基础研究 | 第35-36页 |
·首采区开采对土地影响分析 | 第36-42页 |
·煤矿开采对首采区整体影响情况分析 | 第36-37页 |
·2011 年~2015 年开采对土地动态影响分析塌陷耕地动态变化情况 | 第37-40页 |
·基于动态预复垦技术的土地综合整治方案 | 第40-41页 |
·基于动态预复垦技术的土地综合整治中搬迁村庄的土地整治方案 | 第41-42页 |
·复垦技术小结 | 第42页 |
·沉陷区复垦治理工作情况 | 第42-44页 |
3 巨野龙固矿井塌陷区农业园区规划设计内容 | 第44-65页 |
·设计理念 | 第44页 |
·园区规划建设条件综合分析 | 第44-45页 |
·市场分析 | 第44-45页 |
·规划指导思想 | 第45页 |
·规划性质、目标和定位 | 第45页 |
·规划性质 | 第45页 |
·规划目标 | 第45页 |
·规划定位 | 第45页 |
·产业布局与规模 | 第45-58页 |
·道路交通 | 第45-46页 |
·道路交通现状 | 第45-46页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46页 |
·布局划分 | 第46-58页 |
·现代高效生态农林业生产示范区 | 第49-51页 |
·现代畜牧、水禽、淡水养殖示范区 | 第51-56页 |
·现代林业生产示范区 | 第56页 |
·特色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区 | 第56-58页 |
·环境保护和环卫工程 | 第58-59页 |
·固体垃圾站设置 | 第59页 |
·垃圾处理 | 第59页 |
·公厕设置 | 第59页 |
·沼气设施 | 第59页 |
·建筑风格与园区形象设计 | 第59-62页 |
·建筑风格 | 第59-60页 |
·建筑布局 | 第59-60页 |
·建筑规划原则 | 第60页 |
·温室建筑技术要求 | 第60页 |
·养殖小区建筑技术要求 | 第60页 |
·园区形象设计 | 第60-61页 |
·塌陷驳岸水体设计 | 第61-62页 |
·建设时序 | 第62页 |
·园区主要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 第62-64页 |
·投资效益分析 | 第64-65页 |
·环境效益 | 第64页 |
·社会效益 | 第64页 |
·经济效益 | 第64-65页 |
4 结语 | 第65-67页 |
·研究总结 | 第65-66页 |
·对煤矿塌陷区景观修复开发建设设计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65页 |
·对煤矿塌陷区景观修复开发建设设计研究的策略 | 第65-66页 |
·恢复生态平衡,营造自然景观 | 第65页 |
·引入人文景观,传承矿业精神 | 第65-66页 |
·研究反思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社会实践情况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