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密集生长条件下丝状菌结构特征及致密方法初探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1 绪论第11-23页
   ·活性污泥中的丝状菌第12-14页
     ·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作用第12页
     ·丝状菌与普通菌胶团细菌的特性对比第12-13页
     ·与污泥膨胀有关的丝状菌第13页
     ·活性污泥中丝状菌的生理特征第13-14页
   ·污泥膨胀理论第14-16页
     ·A/V 假说第14页
     ·选择性准则第14-15页
     ·饥饿假说第15页
     ·氮氧化假说第15-16页
   ·丝状菌污泥膨胀的诱因第16-17页
   ·抑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方法第17-20页
     ·采用物理化学方法第18-19页
     ·环境调控和代谢机制控制法第19-20页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第20-23页
     ·课题提出的背景第20-21页
     ·课题来源第21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1页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第22-23页
2 试验材料和分析方法第23-35页
   ·试验装置第23-24页
     ·鼓泡式 SBR 反应器第23-24页
     ·气提式 SBR 反应器第24页
     ·增加搅拌设备的反应器第24页
   ·试验分析方法第24-26页
     ·污泥形态观察第24-25页
     ·丝状菌菌种鉴别第25-26页
   ·丝状菌的基本形态和鉴别第26-31页
     ·丝状菌的鉴别依据第26-27页
     ·几种常见菌种的特性第27-31页
   ·常规分析指标第31页
   ·相对疏水性(RH)第31页
   ·EPS 的提取与测定方法第31-33页
     ·EPS 的提取第31-32页
     ·EPS 的蛋白质成分测定第32页
     ·EPS 的多糖成分测定第32-33页
   ·EPS 的印度墨水反染色法第33页
   ·PHB 的苏丹黑染色第33页
   ·吖啶橙染色(AO 染色)第33-34页
   ·浸泡试验第34页
   ·氧体积传质试验(KLa)第34-35页
3 丝状菌结构及其演替规律研究第35-58页
   ·试验基本情况第35-40页
     ·反应器运行参数第35-37页
     ·反应器中污泥形态的变化第37-38页
     ·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情况第38-40页
   ·密集生长条件下丝状菌絮体特性研究第40-45页
     ·活性污泥整体形态的变化第40页
     ·大絮体的特性及水质处理效果第40-43页
     ·大絮体对传质的影响第43-44页
     ·大絮体形成机理探讨第44页
     ·小结第44-45页
   ·密集生长条件下丝状菌演替规律及其结构特征第45-48页
     ·密集生长条件下丝状菌演替规律第45-46页
     ·密集生长条件下丝状菌结构研究第46-47页
     ·小结第47-48页
   ·丝状菌生长势及其对底物的存贮能力研究第48-51页
     ·丝状菌生长势研究第48-49页
     ·不同丝状菌的存贮能力研究第49-50页
     ·小结第50-51页
   ·污泥的 EPS 含量和表面特性研究第51-53页
     ·污泥的 EPS 含量第51-52页
     ·污泥的表面特性第52-53页
   ·丝状菌污泥体积溶氧传递系数的影响因素第53-58页
     ·各阶段的 EPS 含量与体积溶氧传递系数第54页
     ·酸碱浸泡试验第54-55页
     ·大絮体的传质试验第55-56页
     ·结论第56-58页
4 丝状菌致密过程研究第58-69页
   ·反应器运行参数第58-59页
   ·致密过程研究第59-63页
   ·投加玉米对节点密度和椭圆度的影响第63-65页
   ·玉米作为碳源对水质的影响第65-66页
     ·玉米作为碳源的释碳能力第65-66页
     ·碳源的水质的影响第66页
   ·抑制丝状菌膨胀不同方法的成本对比第66-68页
     ·投加 11%的次氯酸钠所需的成本估算第67-68页
     ·投加玉米改善丝状菌沉淀性能的成本估算第68页
     ·成本比较第68页
   ·小结第68-69页
5 结论和建议第69-72页
   ·结论第69-71页
   ·建议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1-82页
附表第82页
 附表 1 各地11%的次氯酸钠报价(元/吨)第82页
 附表 2 各地玉米渣报价(元/公斤)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和自养微生物同化碳在土壤不同物理组分中的分配特征
下一篇:基于生态景观保护的西安渭河两岸空间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