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 ·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土地复垦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高速铁路土地复垦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生态位适宜度变权法在环境科学及本论文中的应用 | 第21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21-24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高速铁路土地复垦适宜度评价理论研究 | 第24-32页 |
| ·土地复垦内涵 | 第24-25页 |
| ·土地复垦概念 | 第24页 |
| ·一般土地复垦范围 | 第24页 |
| ·一般土地复垦特点 | 第24-25页 |
|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 第25页 |
| ·高速铁路土地复垦内涵 | 第25-29页 |
| ·高速铁路建设土地复垦的范围 | 第25-26页 |
| ·高速铁路建设土地复垦原则 | 第26-27页 |
| ·高速铁路建设用地土地复垦标准 | 第27页 |
| ·高速铁路建设用地土地复垦可行性分析 | 第27-29页 |
| ·高速铁路土地复垦适宜度评价内涵 | 第29-31页 |
| ·高速铁路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特征 | 第29页 |
| ·高速铁路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原则[1]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高速铁路大临工程土地复垦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第32-44页 |
| ·指标及指标体系 | 第32页 |
| ·指标的概念 | 第32页 |
| ·指标体系的概念 | 第32页 |
| ·高速铁路大临工程土地复垦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2-3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第3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筛选 | 第34-35页 |
| ·京沪高速铁路大临工程土地复垦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43页 |
| ·京沪高速铁路大临工程土地复垦模式[1]的选择 | 第36-37页 |
| ·京沪高速铁路大临工程土地复垦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7-41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高速铁路土地复垦适宜度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4-51页 |
|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方法概述 | 第44页 |
| ·生态位适宜度变权评价方法 | 第44-50页 |
| ·生态位适宜度变权法的研究 | 第44-45页 |
| ·生态位适宜度变权法的概念 | 第45-46页 |
| ·生态位适宜度变权法逻辑结构图 | 第46页 |
| ·生态位适宜度变权法的步骤 | 第46-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大临工程土地复垦适宜度评价实例 | 第51-88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51页 |
| ·项目地理位置 | 第51页 |
| ·建设项目意义 | 第51页 |
| ·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工程概况 | 第51-59页 |
| ·安徽段地理位置 | 第51页 |
| ·安徽段线路走向 | 第51-53页 |
| ·安徽段主体工程主要工程内容 | 第53页 |
| ·安徽段临时工程组成内容 | 第53-59页 |
| ·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土地破坏概况 | 第59-60页 |
| ·项目破坏土地的环节及方式 | 第59-60页 |
| ·实例分析——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取土场 | 第60-86页 |
| ·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取土场概况 | 第60-62页 |
| ·实际数据来源 | 第62页 |
| ·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取土场土地复垦适宜度评价指标因子实际数据整理 | 第62-72页 |
| ·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取土场土地复垦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62-63页 |
| ·实际数据的统计 | 第63-68页 |
| ·实际数据标准化 | 第68-72页 |
| ·复垦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因子的权重确定 | 第72-84页 |
| ·复垦适宜度综合评价结果计算 | 第84-86页 |
| ·结果分析 | 第86-87页 |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8-90页 |
| ·结论 | 第88页 |
| ·建议 | 第88-89页 |
| ·研究展望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