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3-19页 |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构成 | 第13-14页 |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评价方法 | 第14-15页 |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主要研究成果 | 第15-18页 |
·综合评析 | 第18-19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整体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整体框架 | 第20-21页 |
·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4-34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24-27页 |
·外部性理论的内涵 | 第24-26页 |
·外部性理论的渊源与发展 | 第26页 |
·外部性理论解释和延伸了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研究的意义 | 第26-2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7-2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 第2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与主要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显化森林生态效益价值 | 第29页 |
·会计计量理论 | 第29-33页 |
·会计计量模式 | 第29-31页 |
·收益决定理论 | 第31-32页 |
·资产计价理论 | 第32页 |
·会计计量理论是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的依据 | 第32-33页 |
·分析与评价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效益 | 第34-46页 |
·森林资源资产 | 第34-36页 |
·森林资源 | 第34-35页 |
·森林资源资产 | 第35页 |
·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 | 第35-36页 |
·森林生态系统 | 第36-40页 |
·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 | 第36-38页 |
·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 | 第38-40页 |
·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 | 第40-46页 |
·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构成 | 第40-44页 |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特点 | 第44页 |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的内涵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会计计量构架 | 第46-55页 |
·会计计量 | 第46页 |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会计计量构架 | 第46-52页 |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会计计量基本框架 | 第47页 |
·森林生态效益的产权界定 | 第47-48页 |
·森林生态效益的实物计量 | 第48-50页 |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货币计量 | 第50-52页 |
·森林生态效益货币计量方法在会计系统中应用 | 第52-55页 |
·构建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会计计量体系 | 第52-53页 |
·选用森林生态效益价值合理评价计量方法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森林生态效益公允价值获取技术研究 | 第55-73页 |
·公允价值计量是综合考量的结果 | 第55-56页 |
·森林生态效益公允价值获取途径 | 第56-58页 |
·公允价值的一般获取途径 | 第56-57页 |
·森林生态效益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 | 第57-58页 |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评价方法 | 第58-71页 |
·森林涵养水源价值评价方法 | 第59-61页 |
·森林净化空气环境价值评价方法 | 第61-62页 |
·森林固碳制氧价值评价方法 | 第62-64页 |
·森林积累营养物质价值评价方法 | 第64-65页 |
·森林保育土壤价值评价方法 | 第65-67页 |
·森林防护价值评价方法 | 第67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方法 | 第67-69页 |
·森林游憩价值评价方法 | 第69-70页 |
·森林环境检测价值评价方法 | 第70-71页 |
·森林生态效益公允价值获取方法的选择次序 | 第71-73页 |
第六章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会计计量 | 第73-90页 |
·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评价模型 | 第73-85页 |
·涵养水源价值计量模型 | 第73-75页 |
·净化空气环境价值计量模型 | 第75-76页 |
·固碳制氧价值计量模型 | 第76-78页 |
·积累营养物质价值的计量模型 | 第78页 |
·森林保育土壤价值计量模型 | 第78-80页 |
·森林防护价值计量模型 | 第80-81页 |
·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计量模型 | 第81页 |
·森林游憩价值计量模型 | 第81-82页 |
·森林环境检测价值计量模型 | 第82-83页 |
·森林生态效益总价值计量与调整 | 第83-85页 |
·森林生态效益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验证性 | 第85-87页 |
·输入环节的可验证性 | 第86页 |
·信息加工环节的可验证性 | 第86-87页 |
·信息输出环节的可验证性 | 第87页 |
·规范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机制 | 第87-90页 |
·修订完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技术规范 | 第87-88页 |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资产专业评估机构 | 第88页 |
·强化专业评估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 | 第88-89页 |
·森林生态效益公允价值评估次数、时间的合理确定 | 第89-90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0-93页 |
·研究结论 | 第90-92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