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 写作缘起 | 第8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三) 写作思路、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四)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说明 | 第10-11页 |
一、中国共产党经济体制模式观演进的理论前提和必然性 | 第11-1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 | 第11-13页 |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经济体制的设想 | 第11-12页 |
2. 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 | 第12-13页 |
(二)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体制模式的探索 | 第13-14页 |
1. 苏东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 第13页 |
2. 苏东国家对市场机制的探索 | 第13-14页 |
(三) 中国共产党关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 第14-17页 |
1.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原因、作用及弊端 | 第14-15页 |
2. 党的理论探索 | 第15-16页 |
3. 党的实践探索 | 第16-17页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经济体制模式观的演进历程 | 第17-22页 |
(一) 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体制 | 第17-18页 |
1.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认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 | 第17页 |
2. 十二大:主辅论的经济体制 | 第17-18页 |
(二)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 第18-19页 |
1. 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 | 第18-19页 |
2. 十三大: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论 | 第19页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19-22页 |
1. 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 第19-20页 |
2. 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 第20-22页 |
三、中国共产党经济体制模式观演进的特征分析 | 第22-31页 |
(一) 生产力标准是主要原则 | 第22-25页 |
1. 生产力发展是演进动力源 | 第22-24页 |
2. 演进历程凸显以人为本理念 | 第24-25页 |
(二) 市场化取向是主要方向 | 第25-28页 |
1. 确立市场体制的基础性地位 | 第25-26页 |
2. 实现市场与社会主义的结合 | 第26-28页 |
(三) 渐进式是主要特点 | 第28-31页 |
1. 诱致性制度变迁策略 | 第28-29页 |
2. 渐进式改革思维 | 第29-31页 |
四、中国共产党经济体制模式观演进的启示 | 第31-36页 |
(一) 在认清国情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31-32页 |
1. 准确把握中国国情 | 第31-32页 |
2.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32页 |
(二) 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 第32-34页 |
1.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 第32-33页 |
2. 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以人为本理念 | 第33-34页 |
(三) 在科学发展理念指导下推进经济理论创新 | 第34-36页 |
1. 不断反思并改进发展策略 | 第34-35页 |
2. 不断进行经济理论创新 | 第35-36页 |
结束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