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4页 |
目录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4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本文主要研究工具及研究内容 | 第9-12页 |
·用建筑人类学的观点分析建筑遗产保护问题 | 第9-10页 |
·主要研究对象、范围及内容 | 第10-12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2-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文献研究 | 第20页 |
·实地考察 | 第20页 |
·比较分析 | 第20页 |
·其他方法 | 第20-22页 |
·本文框架 | 第22-23页 |
·本文的谋篇布局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一颗印”民居的概述 | 第24-42页 |
·“一颗印”民居的有关概念 | 第24-25页 |
·“一颗印”民居的概念 | 第24页 |
·“一颗印”民居的平面布局 | 第24-25页 |
·倒座(倒八尺) | 第25页 |
·“一颗印”民居的由来和使用 | 第25-38页 |
·自然因素对“一颗印”民居产生的作用 | 第25-28页 |
·人文环境对“一颗印”民居产生的作用 | 第28-30页 |
·“一颗印”民居建筑的起源建造年代 | 第30-32页 |
·“一颗印”民居的相应仪式 | 第32-35页 |
·破土仪式 | 第32-33页 |
·动木仪式 | 第33页 |
·发马仪式 | 第33-34页 |
·立房仪式 | 第34页 |
·上梁仪式 | 第34-35页 |
·奠土仪式 | 第35页 |
·“一颗印”民居的重要空间的使用功能及特点 | 第35-38页 |
·天井的功能 | 第35-37页 |
·天井的建筑功能 | 第35-36页 |
·天井的人文功能 | 第36-37页 |
·厢房的功能及特点 | 第37-38页 |
·正房的功能及特点 | 第38页 |
·“一颗印”民居建筑的现状 | 第38-41页 |
·挂牌保护的“一颗印”民居现状 | 第39-40页 |
·非挂牌保护或规模较小普通民居的现状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一颗印”民居的保护原则和措施 | 第42-57页 |
·建筑遗产的界定 | 第42页 |
·建筑遗产保护的原则 | 第42-46页 |
·基本原则 | 第42-45页 |
·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 第45-46页 |
·以何种功能将其修复、保留 | 第46-48页 |
·文物价值 | 第46页 |
·原使用功能的继续发挥 | 第46-47页 |
·新功能再利用 | 第47-48页 |
·在城市化进程中对“一颗印”民居的保护措施 | 第48-52页 |
·建立独立的历史遗产保护法制体系 | 第48-49页 |
·开辟新城区,化解老矛盾 | 第49页 |
·政府部门制定历史建筑区保护规划 | 第49-50页 |
·问责机制等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 第50-51页 |
·建立指派专家的制度 | 第51页 |
·控制新建筑的比例和质量 | 第51-52页 |
·对政府管理人员及开发设计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 | 第52页 |
·城市化背景下“一颗印”民居的利用 | 第52-56页 |
·“一颗印”民居改造利用原则 | 第52-55页 |
·“一颗印”民居的利用方式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一颗印”民居主要材质的建造工艺及修缮方法 | 第57-72页 |
·“一颗印”民居传统的建造材料及工艺 | 第57-62页 |
·木材 | 第57-58页 |
·土 | 第58-59页 |
·石材 | 第59-60页 |
·砖瓦 | 第60-61页 |
·油漆 | 第61-62页 |
·“一颗印”民居主要材质的修缮方法 | 第62-67页 |
·木构件的修缮方法 | 第62-64页 |
·愈合剂和环氧基树脂在木构件修缮中的运用 | 第62-63页 |
·木结构加强措施 | 第63-64页 |
·塞孔补缺木块法 | 第64页 |
·砌体的修缮方法 | 第64-66页 |
·砌体修缮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64-65页 |
·塞隙补缺法 | 第65-66页 |
·结构加强措施 | 第66页 |
·石材的保护与修复工艺 | 第66-67页 |
·石材加固 | 第66-67页 |
·石材局部替换 | 第67页 |
·“一颗印”式民居修缮中的注意事项 | 第67-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建筑人类学视角探析“一颗印”民居的再利用 | 第72-88页 |
·找寻化解利益冲突的有效办法 | 第72-74页 |
·因势利导,化解利益矛盾 | 第72-73页 |
·具体补偿措施化解利益矛盾 | 第73-74页 |
·历史建筑修复师的培养和介入 | 第74-76页 |
·历史建筑修复师的概念和作用 | 第74-75页 |
·历史建筑修复师的培养 | 第75-76页 |
·历史民居再利用的借鉴 | 第76-85页 |
·北京板桥四号民居客栈 | 第76-77页 |
·北京四合轩西餐厅 | 第77-79页 |
·对历史民居再利用成功案例的启发 | 第79-85页 |
·上述案例成功的因素 | 第79-81页 |
·产生的价值 | 第81-82页 |
·“一颗印”民居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82-85页 |
·“一颗印”民居再利用方案探索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语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94-95页 |
附录B 田野访谈记录 | 第95-99页 |
附录C 提高房地产企业设计管理人员历史遗产保护意识座谈会会议纪要 | 第99-103页 |
附录D 调查问卷 | 第103-106页 |
调查结果 | 第106-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