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调周法治疗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1-23页 |
1. 中医对无排卵性功血的认识 | 第11-16页 |
·病名 | 第11页 |
·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古籍对崩漏发病机理的论述 | 第11-12页 |
·现代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页 |
·中医药治疗现状 | 第12-16页 |
·辨证分型施治 | 第12-13页 |
·基本方加减 | 第13页 |
·专方专药 | 第13页 |
·按年龄分期论治 | 第13-14页 |
·中药周期疗法 | 第14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14-15页 |
·中西医疗效比较 | 第15页 |
·无排卵性功血的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2. 西医对无排卵性功血的认识 | 第16-23页 |
·无排卵性功血的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H-P-O)轴功能失调 | 第16-17页 |
·与子宫内膜血管形成相关的因子 | 第17-18页 |
·影响子宫内膜血管舒缩的因子 | 第18页 |
·与性激素相关的因子 | 第18-19页 |
·细胞凋亡相关的因子 | 第19页 |
·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 | 第19-20页 |
·无排卵性功血的治疗进展 | 第20-23页 |
·止血 | 第20-21页 |
·止血后治疗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3-31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3-25页 |
·病例选择 | 第23页 |
·纳入病例标准 | 第23-24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3页 |
·中医诊断依据 | 第23-24页 |
·纳入标准 | 第24页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24页 |
·剔除病例和脱落病例 | 第24-25页 |
·剔除病例 | 第24页 |
·脱落标准 | 第24-2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治疗方法 | 第25页 |
·观察指标 | 第25-26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6-27页 |
·临床总疗效评定标准 | 第26页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26页 |
·单项症状疗效判定标准 | 第26-27页 |
·资料统计 | 第27页 |
3. 观察结果及分析 | 第27-31页 |
·一般资料 | 第27页 |
·临床疗效比较 | 第27-30页 |
·安全性观察 | 第30页 |
·结果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1-37页 |
1. 本病病机以肾虚为本,肾阴虚为最主要的病变 | 第31页 |
2. 复旧在崩漏治疗中的重要性 | 第31-32页 |
3. 夏氏补肾调周法为复旧的根本大法 | 第32-33页 |
4. 小剂量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探讨 | 第33-34页 |
5. 补肾调周法方药分析 | 第34-35页 |
·五味调经散 | 第34页 |
·滋阴奠基汤 | 第34-35页 |
·补肾促排卵汤 | 第35页 |
·补肾助阳汤 | 第35页 |
6. 临床疗效分析 | 第35-36页 |
7. 课题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思路 | 第36-37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36页 |
·今后的研究思路 | 第36-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附录 | 第42-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