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城市酸雨化学特征及致酸物质输送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 ·降水化学研究 | 第13-15页 |
| ·致酸物质长距离输送研究 | 第15-16页 |
| ·致酸物质输送模型研究 | 第16-18页 |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资料收集 | 第18-22页 |
| ·降水监测资料 | 第18-19页 |
| ·污染源数据 | 第19-21页 |
| ·HYSPLIT数据 | 第21-22页 |
| ·降水化学特征分析 | 第22页 |
| ·酸雨类型分类 | 第22页 |
| ·酸雨污染程度 | 第22页 |
| ·基于决策树的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 第22-23页 |
| ·决策树方法 | 第22页 |
| ·气象条件选择 | 第22-23页 |
| ·决策树变量 | 第23页 |
| ·HYSPLIT后向轨迹分析 | 第23-25页 |
| ·酸雨输送特征分析 | 第24页 |
| ·轨迹聚类分析 | 第24-25页 |
|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 第3章 降水化学分析 | 第26-34页 |
| ·酸雨污染变化趋势 | 第26-28页 |
| ·酸雨污染情况 | 第26-27页 |
| ·不同风向的降水特征 | 第27-28页 |
| ·酸雨类型分析 | 第28页 |
| ·降水化学分析 | 第28-31页 |
| ·降水中离子浓度分析 | 第29页 |
| ·不同风向上降水化学特征分析 | 第29-30页 |
| ·降水酸碱物质与pH关系分析 | 第30-31页 |
| ·其他城市降水化学特征分析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 第4章 酸雨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40页 |
| ·污染源排放影响分析 | 第34-37页 |
| ·污染源统计范围 | 第34页 |
| ·污染源数据 | 第34-36页 |
| ·污染源数据与酸雨状况相关分析 | 第36-37页 |
| ·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 第37-39页 |
| ·模拟准确性分析 | 第37-38页 |
| ·变量重要性分析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5章 长距离输送模型参数分析 | 第40-46页 |
| ·研究对象确定 | 第40页 |
| ·高度和时长的确定 | 第40页 |
| ·聚类轨迹计算 | 第40-4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 ·不同高度的区别 | 第41-43页 |
| ·不同时长的区别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6章 酸雨长距离输送特征分析 | 第46-64页 |
| ·不同年份降水后向轨迹 | 第46-57页 |
| ·五年100m高度降水后向轨迹 | 第46-48页 |
| ·五年500m高度降水后向轨迹 | 第48-50页 |
| ·五年1500m高度降水后向轨迹 | 第50-53页 |
| ·五年3000m高度降水后向轨迹 | 第53-55页 |
| ·五年特征轨迹分析 | 第55-56页 |
| ·五年后向轨迹分析小结 | 第56-57页 |
| ·酸雨和非酸雨日后向轨迹 | 第57-59页 |
| ·100m高度后向轨迹来向分析 | 第57页 |
| ·500m高度后向轨迹来向分析 | 第57-58页 |
| ·1500m高度后向轨迹来向分析 | 第58-59页 |
| ·3000m高度后向轨迹来向分析 | 第59页 |
| ·不同地点输送轨迹 | 第59-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5-66页 |
| 附录 | 第66-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