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 前言 | 第7-8页 |
| ·选题依据 | 第7-8页 |
| ·问题提出 | 第7页 |
| ·研究目的 | 第7页 |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8-26页 |
| ·眼动研究的发展 | 第8-13页 |
| ·眼动研究的开端及早期发展 | 第9页 |
| ·眼动实验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 第9-13页 |
| ·眼动的基本模式 | 第13-15页 |
| ·注视(Fixations) | 第13-14页 |
| ·眼跳(saccades) | 第14页 |
| ·追随运动(pursuit movement) | 第14-15页 |
| ·常用眼动指标 | 第15-16页 |
| ·眼动时间 | 第15页 |
| ·眼动次数 | 第15页 |
| ·注视轨迹 | 第15页 |
| ·平均驻留时间 | 第15-16页 |
| ·瞳孔大小 | 第16页 |
| ·国内眼动研究的现状 | 第16-18页 |
| ·国内眼动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对象 | 第17-18页 |
| ·国内眼动研究的材料和指标 | 第18页 |
| ·运动心理领域的眼动研究 | 第18-26页 |
| ·国外关于体育运动心理领域的眼动研究 | 第18-20页 |
| ·国内关于体育运动心理领域的眼动研究 | 第20-22页 |
| ·体育运动心理领域眼动研究的一般特点 | 第22-24页 |
| ·体育运动心理领域眼动研究的局限及未来发展趋势 | 第24-26页 |
| 3 不同水平网球运动员在落点判断过程中的眼动特征实证研究 | 第26-32页 |
| ·研究方法 | 第26-29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26页 |
| ·专家访谈法 | 第26页 |
| ·实验法 | 第26-29页 |
| ·实验程序 | 第29-32页 |
| ·预实验 | 第29-30页 |
| ·正式实验 | 第30-32页 |
| 4 实验结果 | 第32-37页 |
| ·预实验中被试反应时与正确率的比较 | 第32-33页 |
| ·落点判断的正确率比较 | 第33页 |
| ·落点判断的反应时的比较 | 第33-34页 |
| ·总注视点数量的比较 | 第34页 |
| ·兴趣区注视时间的比较 | 第34-35页 |
| ·兴趣区注视点数量的比较 | 第35-36页 |
| ·兴趣区注视点百分比的比较 | 第36页 |
| ·兴趣区瞳孔大小的比较 | 第36-37页 |
| ·两组被试注视轨迹比较 | 第37页 |
| 5 分析与讨论 | 第37-40页 |
| ·反应时与正确率 | 第38页 |
| ·总注视点数量 | 第38-39页 |
| ·兴趣区注视时间 | 第39页 |
| ·兴趣区注视点数量 | 第39页 |
| ·兴趣区注视点百分比 | 第39页 |
| ·兴趣区瞳孔大小 | 第39-40页 |
| ·眼动轨迹 | 第40页 |
|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局限 | 第40-42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反应时与正确率 | 第40页 |
| ·兴趣区注视时间 | 第40页 |
| ·兴趣区注视点个数 | 第40-41页 |
| ·注视轨迹 | 第41页 |
| ·研究局限 | 第41-42页 |
| ·缺乏一定的生态学效度 | 第41页 |
| ·研究内容较单一 | 第41页 |
| ·自变量水平较少 | 第41页 |
| ·兴趣区比较粗糙 | 第41页 |
| ·研究缺少对信息加工的探讨 | 第41-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