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悬索结构的发展与展望 | 第10-11页 |
| ·悬索结构的发展 | 第10-11页 |
| ·悬索结构的展望 | 第11页 |
| ·张弦梁结构(Beam String Structures)的定义 | 第11页 |
| ·张弦梁结构(Beam String Structures)的分类及类型 | 第11-13页 |
| ·单向张弦梁结构 | 第12页 |
| ·双向张弦梁结构 | 第12页 |
| ·多向张弦梁结构 | 第12-13页 |
| ·辐射式张弦梁结构 | 第13页 |
| ·张悬穹顶 | 第13页 |
| ·张弦梁结构的工程应用 | 第13-17页 |
| ·张弦梁结构的现状研究 | 第17-18页 |
| 第2章 理论分析 | 第18-27页 |
| ·空间杆单元有限元分析 | 第18-20页 |
| ·空间索单元有限元分析 | 第20-24页 |
| ·基本假设 | 第20-21页 |
| ·建立坐标系 | 第21页 |
| ·位移模式、几何条件及物理条件 | 第21-22页 |
| ·有限元基本方程 | 第22-24页 |
| ·空间梁单元有限元分析 | 第24-25页 |
| ·几何条件 | 第24-25页 |
| ·物理条件 | 第25页 |
| ·单元刚度矩阵 | 第25页 |
| ·地震动特征 | 第25-27页 |
| ·地震动幅值 | 第25-26页 |
| ·频谱特性 | 第26页 |
| ·持续时间 | 第26-27页 |
| 第3章 ANSYS 建立模型 | 第27-31页 |
| ·ANSYS 建立模型的方法 | 第27页 |
| ·双向张拉索-混凝土结构的简化 | 第27-29页 |
| ·钢筋的本构模型 | 第27-28页 |
| ·索的本构模型 | 第28页 |
|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 | 第28-29页 |
| ·构件模型 | 第29-31页 |
| ·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设计 | 第29页 |
| ·建立模型的步骤 | 第29-31页 |
| 第4章 双向张拉索-混凝土结构静力分析 | 第31-36页 |
| ·对双向张拉索-混凝土结构进行求解 | 第31-33页 |
| ·对普通混凝土结构进行求解 | 第33-34页 |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 第5章 双向张拉索-混凝土结构自振特性分析 | 第36-51页 |
| ·概述 | 第36-37页 |
| ·基本理论 | 第37-38页 |
| ·结构动力学基本方程 | 第37-38页 |
| ·ANSYS 动力学求解方法 | 第38页 |
| ·模态分析 | 第38-44页 |
| ·模型简介 | 第38-39页 |
| ·结果分析 | 第39-44页 |
| ·各动力参数对自振特性的影响 | 第44-49页 |
| ·索初始应力的影响 | 第44-46页 |
| ·梁跨度对索-混凝土组合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 ·刚性杆高度对索-混凝土组合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6 双向张拉索-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分析 | 第51-77页 |
| ·地震响应分析理论 | 第51-53页 |
| ·振型分解反应谱理论 | 第51-52页 |
| ·时间历程分析理论 | 第52-53页 |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3-54页 |
| ·实际地震记录和人工地震波 | 第53页 |
| ·地震波输入的一般原则 | 第53页 |
| ·确定地震波的持续时间 | 第53-54页 |
| ·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地震反应模型简介 | 第54-55页 |
| ·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过程 | 第55页 |
| ·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分析 | 第55-76页 |
| ·节点的位移反应 | 第56-63页 |
| ·节点的加速度反应 | 第63-69页 |
| ·节点的应力反应 | 第69-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结论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导师简介 | 第83-84页 |
| 作者简介 | 第84-85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