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选择性漏电保护概述 | 第8-9页 |
·选择性漏电保护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漏电保护对矿井安全生产的作用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国外研究状况回顾 | 第9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现有选择性漏电保护原理分析 | 第10-14页 |
·概述 | 第10页 |
·漏电保护的选择性 | 第10-12页 |
·零序电流 | 第12-13页 |
·零序电流保护原理 | 第13页 |
·零序电流方向型保护原理 | 第13-14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基于自然直流的选择性漏电保护原理的研究 | 第16-21页 |
·概述 | 第16页 |
·自然直流选择性漏电保护原理的构成 | 第16-21页 |
·电网的模拟 | 第16-17页 |
·直流检测源构成 | 第17-18页 |
·保护原理 | 第18-21页 |
第三章 单分支电网的分析 | 第21-37页 |
·检测电流模型的建立 | 第21-27页 |
·第一时段(0~(2π)/3)的检测电流 | 第22-23页 |
·第二时段((2π)/3~(4π)/3)的检测电流 | 第23-25页 |
·第三时段((4π)/3~2π)的检测电流 | 第25-27页 |
·漏电流模型的建立 | 第27-31页 |
·第一时段(0-(2π)/3)的漏电流 | 第27-28页 |
·第二时段((2π)/3-(4π)/3)的漏电流 | 第28-30页 |
·第三时段((4π)/3-2π)的漏电流 | 第30-31页 |
·各检测电流的理论波形 | 第31-36页 |
·一个周期内各检测电流表达式 | 第31-33页 |
·检测电流波形 | 第33-34页 |
·变压器A相电流和漏电阻上漏电流波形 | 第34-35页 |
·中性点对地的电压波形图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两分支电网的分析 | 第37-65页 |
·检测电流模型的建立 | 第37-47页 |
·第一时段(0~(2π)/3)的检测电流 | 第38-41页 |
·第二时段((2π)/3~(4π)/3)的检测电流 | 第41-44页 |
·第三时段((4π)/3~2π))的检测电流 | 第44-47页 |
·漏电流模型的建立 | 第47-56页 |
·第一时段(0~(2π)/3)的检测电流 | 第47-50页 |
·第三时段((4π)/3-2π)的检测电流 | 第50-53页 |
·第二时段((2π)/3-(4π)/3)的检测电流 | 第53-56页 |
·理论波形及分析 | 第56-63页 |
·一个周期内各检测电流表达式 | 第56-58页 |
·检测电流的波形图 | 第58-60页 |
·变压器中性点对地电压的波形图 | 第60-61页 |
·变压器A相电流i_a及漏电阻电流i_(Rr)的波形图 | 第61-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谐波分析 | 第65-78页 |
·概述 | 第65页 |
·谐波分析 | 第65-66页 |
·单分支分析 | 第66-72页 |
·检测电流谐波分析 | 第66-68页 |
·漏电流分析 | 第68-70页 |
·检测电流有效值与漏电阻的关系 | 第70-71页 |
·漏电流有效值与漏电阻的关系 | 第71-72页 |
·两分支电网分析 | 第72-77页 |
·各检测电流分析 | 第72-74页 |
·漏电流实例分析 | 第74-75页 |
·各检测电流有效值与漏电阻的关系 | 第75-76页 |
·漏电流与漏电阻的关系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系统控制功能的设计 | 第78-84页 |
·硬件设计方案 | 第78-80页 |
·硬件构成框图 | 第78页 |
·信号放大器 | 第78-79页 |
·A/D转换模块 | 第79-80页 |
·软件设计方案 | 第80-84页 |
·程序构成 | 第80页 |
·数字滤波方法的选取 | 第80-81页 |
·程序的实现 | 第81-84页 |
第七章 实验及数据分析 | 第84-91页 |
·实验准备 | 第84页 |
·实验数据及分析 | 第84-89页 |
·两分支电网绝缘电阻对称实验 | 第84-86页 |
·两分支电网绝缘电阻非对称实验 | 第86-89页 |
·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附录 | 第95-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