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小麦穗发芽的危害及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小麦穗发芽鉴定方法 | 第14-15页 |
·影响小麦穗发芽抗性的因素 | 第15-19页 |
·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15页 |
·籽粒休眠与穗发芽抗性 | 第15-17页 |
·α-淀粉酶与穗发芽抗性 | 第17页 |
·α-淀粉酶抑制蛋白与穗发芽抗性 | 第17-18页 |
·迟熟α-淀粉酶(LMA)与穗发芽抗性 | 第18页 |
·其它因素对穗发芽的影响 | 第18-19页 |
·降低穗发芽危害的途径 | 第19-24页 |
·栽培途径 | 第19页 |
·化学药剂途径 | 第19-20页 |
·加工途径 | 第20页 |
·遗传育种途径 | 第20-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CA0431/中优206穗发芽抗性QTL定位 | 第25-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田间调查及穗发芽鉴定 | 第25-26页 |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27页 |
·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Analysis)分池分析法 | 第27页 |
·分子标记的检测 | 第27-30页 |
·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分析 | 第30页 |
·结果分析 | 第30-38页 |
·穗发芽抗性分析 | 第30-32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和穗发芽抗性QTL的检测 | 第32页 |
·不同QTL的组合效应 | 第32-38页 |
·讨论 | 第38-41页 |
·穗发芽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穗发芽抗性QTL位点 | 第39-40页 |
·QTL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抗穗发芽分子标记Vp-1Bb辅助选择 | 第41-4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2页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田间调查及穗发芽抗性鉴定 | 第41页 |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1页 |
·分子标记的检验 | 第41-42页 |
·统计分析 | 第42页 |
·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群体及双亲的穗发芽率 | 第42页 |
·不同株系的分子标记鉴定 | 第42-43页 |
·不同基因型之间穗发芽率之差异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有效性验证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5-46页 |
·CA0431/中优206穗发芽抗性QTL分析 | 第45页 |
·抗穗发芽分子标记Vp-1Bb辅助选择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