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渭北望桩艺术设计思想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研究的范围及旨趣 | 第8-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 2 渭北望桩艺术概述 | 第14-22页 |
| ·“望桩”提法的合理性 | 第14-16页 |
| ·望桩的分布情况与保存现状 | 第16-22页 |
| ·分布情况 | 第16-17页 |
| ·保存现状 | 第17-22页 |
| 3 渭北望桩的艺术特色 | 第22-32页 |
| ·造型 | 第22页 |
| ·桩顶雕刻 | 第22-26页 |
| ·动物类型 | 第23-24页 |
| ·人物形象 | 第24页 |
| ·人与动物组合形象 | 第24-26页 |
| ·其他类型 | 第26页 |
| ·桩颈雕刻 | 第26-29页 |
| ·桩身雕刻 | 第29-32页 |
| 4 渭北望桩艺术的雕刻技艺 | 第32-43页 |
| ·石匠 | 第32-34页 |
| ·工具石料 | 第34-38页 |
| ·工具 | 第34-36页 |
| ·石料 | 第36-38页 |
| ·雕刻步骤 | 第38-39页 |
| ·雕刻技法 | 第39-40页 |
| ·雕刻技艺的传承 | 第40-43页 |
| 5 渭北望桩艺术的设计思想 | 第43-70页 |
| ·渭北望桩艺术的“自然观” | 第43-49页 |
| ·渭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 第44-45页 |
| ·石匠对自然的敬畏 | 第45-47页 |
| ·天人合一观念 | 第47-49页 |
| ·渭北望桩艺术的“人文观” | 第49-57页 |
| ·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 | 第50-52页 |
| ·文化艺术资源 | 第52-55页 |
| ·吉祥文化意识 | 第55-57页 |
| ·渭北望桩艺术的“物用观” | 第57-70页 |
| ·拴马功能的体现 | 第57-61页 |
| ·灵石崇拜的需要 | 第61-63页 |
| ·镇宅辟邪的诉求 | 第63-66页 |
| ·祈福吉祥的心理 | 第66-68页 |
| ·光耀门庭,以振家声 | 第68-70页 |
| 6 结语 | 第70-76页 |
| ·望桩设计思想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 第70-73页 |
| ·望桩艺术资源的合理利用 | 第73-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