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 ·石墨烯概述 | 第14-18页 |
| ·石墨烯的结构 | 第14-15页 |
| ·石墨烯的特性 | 第15-16页 |
| ·石墨烯的应用前景 | 第16-18页 |
|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第18-21页 |
| ·机械剥离法 | 第18页 |
| ·氧化石墨还原法 | 第18-20页 |
| ·晶体外延生长法 | 第20页 |
|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20页 |
| ·其它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 | 第21-22页 |
| ·石墨烯/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 | 第22-24页 |
| ·石墨烯/金属复合材料 | 第24-25页 |
| ·其它石墨烯复合材料 | 第25页 |
|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5-27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磺化石墨烯及其导电炭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 第27-37页 |
| ·引言 | 第27-28页 |
| ·磺化石墨烯及其导电炭薄膜的制备 | 第28-36页 |
|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 ·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28页 |
| ·氧化石墨的制备 | 第28-29页 |
| ·磺化氧化石墨(GO SO3H)的制备 | 第29页 |
| ·磺化石墨烯及其导电薄膜的制备 | 第29页 |
| ·测试与表征 | 第29-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6页 |
| ·红外图谱分析 | 第30-31页 |
| ·XPS 图谱分析 | 第31-32页 |
| ·热稳定分析 | 第32-33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33-34页 |
| ·SEM 与 TEM 分析 | 第34页 |
| ·AFM 分析 | 第34-35页 |
| ·水溶性、分散性、导电性和比表面积分析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石墨烯/Ag 复合材料的绿色制备 | 第37-47页 |
| ·引言 | 第37-38页 |
| ·石墨烯/Ag 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38-46页 |
| ·实验部分 | 第38-39页 |
| ·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38页 |
| ·氧化石墨的制备 | 第38页 |
| ·石墨烯/Ag 的制备 | 第38页 |
| ·测试与表征 | 第38-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39-40页 |
| ·SEM 与 TEM 分析 | 第40-42页 |
| ·红外分析 | 第42-43页 |
| ·XPS 图谱分析 | 第43-44页 |
| ·拉曼光谱分析 | 第44-45页 |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45-46页 |
| ·抗菌性能测试 | 第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维他命 C 绿色还原制备石墨烯/Pt 复合材料 | 第47-57页 |
| ·引言 | 第47-48页 |
| ·石墨烯/Pt 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48-55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 ·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48页 |
| ·氧化石墨的制备 | 第48页 |
| ·石墨烯/Pt 及其导电薄膜的制备 | 第48-49页 |
| ·测试与表征 | 第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49-50页 |
| ·SEM 与 TEM 分析 | 第50-52页 |
| ·红外分析 | 第52-53页 |
| ·XPS 图谱分析 | 第53-54页 |
| ·拉曼光谱分析 | 第54-55页 |
| ·分散性和导电性分析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低温剥离法制备高性能石墨烯/ZnO 复合材料 | 第57-64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高性能石墨烯/ZnO 复合材料的合成 | 第57-63页 |
|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 ·主要试剂及材料 | 第57-58页 |
| ·氧化石墨的制备 | 第58页 |
| ·石墨烯/ ZnO 的制备 | 第58页 |
| ·测试与表征 | 第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58-59页 |
| ·红外分析 | 第59-60页 |
| ·热稳定分析 | 第60页 |
| ·拉曼光谱分析 | 第60-61页 |
| ·SEM 与 TEM 分析 | 第61-62页 |
| ·荧光测试分析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展望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