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第13-17页 |
·国内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外的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基本概念 | 第19-21页 |
·公共产品的涵义 | 第19页 |
·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 | 第19-20页 |
·农村公共产品的分类 | 第20-21页 |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协同理论 | 第21-22页 |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演变及供给问题 | 第24-29页 |
·单一主体供给时期及其供给问题 | 第24-26页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 | 第24页 |
·政府供给主体存在着“错位”和“越位”现象 | 第24-25页 |
·单一的政府供给体制缺乏必要的监督 | 第25-26页 |
·多元主体参与供给时期及其供给问题 | 第26-29页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参与动力不足 | 第26页 |
·农村公共产品非政府供给的制度障碍 | 第26页 |
·自利性政府对职能权力的迷恋 | 第26-27页 |
·多元主体供给机制不健全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各主体职责定位 | 第29-38页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政府部门职责 | 第29-33页 |
·政府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优势 | 第29-31页 |
·政府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职责定位 | 第31-33页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私营部门职责 | 第33-34页 |
·私营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优势 | 第33页 |
·私营部门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职责定位 | 第33-34页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农村社区组织职责 | 第34-35页 |
·农村社区组织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优势 | 第34-35页 |
·农村社区组织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职责定位 | 第35页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非营利性组织职责 | 第35-38页 |
·非营利性组织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优势 | 第35-36页 |
·非营利性组织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的职责定位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 第38-50页 |
·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激励机制 | 第38-40页 |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激励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激励机制的主要方式 | 第39-40页 |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激励约束机制的实现 | 第40页 |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 | 第40-43页 |
·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必要性 | 第41页 |
·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的主要形式 | 第41-42页 |
·农村公共产品需求表达机制的实现 | 第42-43页 |
·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利益共享机制 | 第43-46页 |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利益共享机制的涵义 | 第44页 |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利益共享机制的必要性 | 第44-45页 |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利益共享机制的实现 | 第45-46页 |
·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 第46页 |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监督管理机制的实现 | 第46-47页 |
·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竞争合作机制 | 第47-50页 |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竞争与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 第47页 |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竞争与合作机制的前提 | 第47-48页 |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竞争与合作机制的实现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