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 第12-20页 |
| ·生态伦理学 | 第12-15页 |
| ·生态伦理 | 第12-13页 |
| ·生态马克思主义 | 第13-15页 |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 ·国外关于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 | 第15-16页 |
| ·国内关于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 | 第16-17页 |
| ·生态伦理学研究概述 | 第17-20页 |
| ·价值论 | 第17-18页 |
| ·权利论 | 第18-19页 |
| ·利益论 | 第19-20页 |
| 3 生态伦理视角下的我国生态现状综述 | 第20-31页 |
| ·能源资源过度开发 | 第20-23页 |
| ·煤、石油、天然气资源的锐减 | 第20-21页 |
| ·水资源短缺与污染严重 | 第21-22页 |
| ·能源资源开发过度的生态伦理学评价 | 第22-23页 |
| ·土地功能的退化 | 第23-25页 |
| ·土地的沙漠化 | 第23页 |
| ·水土流失严重 | 第23-24页 |
| ·土壤侵蚀 | 第24页 |
| ·土壤盐渍化 | 第24页 |
| ·土地功能退化的生态伦理学评价 | 第24-25页 |
| ·森林、植被的破坏与退减 | 第25-27页 |
| ·我国草地(场)的退化 | 第25页 |
| ·湿地的退化 | 第25-26页 |
| ·森林的破坏 | 第26-27页 |
| ·森林、植被的破坏与退减生态伦理学评价 | 第27页 |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 第27-29页 |
| ·生态失衡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 第27-28页 |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的生态伦理学评价 | 第28-29页 |
| ·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异常 | 第29-31页 |
| ·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异常及温室效应 | 第29-30页 |
| ·大气污染严重气候异常生态伦理学评价 | 第30-31页 |
| 4 生态伦理视角下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1-36页 |
| ·社会环境的原因 | 第31-32页 |
|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同时恶化 | 第31-32页 |
| ·急功近利的盲目追求利益行为 | 第32页 |
| ·观念淡薄的原因 | 第32-33页 |
| ·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与错误理解自然资源的无限性 | 第33页 |
| ·对经济发展的片面理解 | 第33页 |
| ·技术异化的原因 | 第33-35页 |
| ·狭隘的科学技术发展理论的负面影响 | 第34页 |
| ·科学技术发展的人的异化影响 | 第34-35页 |
| ·政策缺失的原因 | 第35-36页 |
| ·生态建设中的政策缺失 | 第35页 |
| ·生态政策相关的执行力度不够强硬 | 第35-36页 |
| 5 生态伦理视角下我国生态问题的影响 | 第36-42页 |
| ·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对外贸易的限制与禁止 | 第36-37页 |
| ·生产方式的转变 | 第37页 |
| ·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文化保护的冲击 | 第37-38页 |
| ·文化与生态的融合 | 第38页 |
| ·对我国政治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机能的转变 | 第39页 |
| ·生态安全的重视 | 第39页 |
| ·对我国民生的影响 | 第39-42页 |
| ·生活质量水平的下降 | 第40页 |
| ·重视生态保护,改善民生问题 | 第40-42页 |
| 6 生态伦理视角下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 第42-50页 |
| ·正确处理生产力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发展科学技术 | 第42-43页 |
|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建设节约型社会 | 第42-43页 |
| ·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发展绿色科技 | 第43页 |
| ·重视利益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优化生态补偿机制 | 第43-45页 |
| ·优化生态补偿的经济制度 | 第43-44页 |
| ·优化生态补偿的行政制度 | 第44-45页 |
| ·重视生态安全的立法,完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 | 第45-46页 |
| ·明确生态安全法与环境法的关联 | 第45页 |
| ·加强生态安全立法对法律主体约束条款 | 第45-46页 |
| ·生态安全立法要避免立法滞后和执行架空 | 第46页 |
|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协调发展 | 第46-48页 |
| ·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46-47页 |
| ·生态可持续发展 | 第47页 |
| ·社会可持续发展 | 第47-48页 |
| ·普及生态环境教育,养成良好生态保护意识 | 第48-50页 |
| ·普及生态环境教育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起铺垫作用 | 第48页 |
| ·生态环境教育从小抓起,培养道德情操 | 第48页 |
| ·生态环境教育的校园渗透 | 第48-49页 |
| ·社会大环境下生态环境教育的潜移默化影响 | 第49-50页 |
| 7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