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缺血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停证生物学基础及代谢组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英文缩略语表第13-16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6-34页
 1 中医证型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关系第16-22页
   ·心衰时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变化第16-18页
     ·交感神经系统(SNS)第17页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第17页
     ·心房利钠多肽(ANP)和脑利钠多肽(BNP)第17页
     ·内皮素-1(ET-1)第17页
     ·一氧化氮(NO)第17-18页
   ·心衰不同证型与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关系第18-22页
     ·不同证型与BNP第18-19页
     ·不同证型与ANP第19页
     ·不同证型与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第19-20页
     ·不同证型与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第20页
     ·不同证型与其他内分泌因素的关系第20-22页
 2 中医证型与细胞因子的关系第22-24页
   ·心衰时细胞因子的变化第22-23页
     ·TNF-α第22页
     ·IL-6第22-23页
   ·不同中医证型与细胞因子的关系第23-24页
     ·不同证型与肿瘤坏死因子-α第23页
     ·不同中医证型与白细胞介素第23-24页
 3 中医证型与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关系第24-26页
   ·心衰时心脏结构及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化第24页
   ·不同证型与心脏结构及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关系第24-26页
 4 中医证型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第26-27页
 5 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其他客观指标的关系第27-28页
 讨论第28-30页
 参考文献第30-34页
第二部分 缺血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停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第34-63页
 前言第34页
 资料与方法第34-39页
  1 病例来源第34-35页
  2 诊断标准第35-37页
   ·西医诊断标准第35-37页
   ·中医诊断标准第37页
  3 纳入标准第37页
  4 排除标准第37-38页
  5 观察指标第38页
  6 资料采集第38页
  7 统计分析第38-39页
 结果第39-51页
  1 一般资料分析第39-40页
   ·年龄比较第39页
   ·性别比较第39页
   ·合并高血压比较第39-40页
  2 血常规指标比较第40页
  3 肝功能指标比较第40-41页
  4 肾功能指标第41-44页
  5 游离脂肪酸、尿酸比较第44页
  6 血脂指标比较第44-45页
  7 电解质指标比较第45页
  8 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比较第45-46页
  9 心肌酶谱的比较第46-47页
  10 Pro-BNP的比较第47-49页
  11 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比较第49页
  12 差异指标的ROC曲线分析第49-51页
   ·RBC、A/G及CHE的ROC曲线分析第49-50页
   ·SCREA的ROC曲线分析第50页
   ·Pro-BNP、cTnT及Myo的ROC曲线分析第50-51页
  13 差异指标与阳虚水停证的相关性分析第51页
 讨论第51-58页
  1 心力衰竭与贫血第51-53页
  2 心力衰竭与肾功能不全第53-54页
  3 心力衰竭与心肌损伤第54-55页
  4 心力衰竭与肝功能第55-56页
  5 心力衰竭与钠尿肽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第三部分 缺血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和阳虚水停证的代谢组学研究第63-87页
 前言第63页
 资料与方法第63-66页
  1 试剂与材料第63页
  2 样本的采集与保存第63-66页
   ·研究对象的选择第63-64页
   ·样品采集第64页
   ·样品处理第64页
   ·色谱条件第64-65页
   ·质谱条件第65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65-66页
 结果第66-81页
  1 LC-MS的代谢轮廓图第66-68页
  2 多元数据分析第68-81页
   ·心衰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第68-69页
   ·心衰阳虚水停证患者的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第69-73页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对心衰气虚血瘀证与阳虚水停证患者的区分第73-76页
   ·阳虚水停证与气虚血瘀证相差别的生物标志物鉴定图表第76-81页
 讨论第81-85页
  1 能量代谢第81-83页
   ·心肌正常的能量代谢第81页
   ·心力衰竭时能量代谢紊乱第81-82页
   ·缺血性心衰阳虚水停证与气虚血瘀证的能量代谢比较第82-83页
  2 磷脂代谢第83-85页
   ·缺血性心衰阳虚水停证与气虚血瘀证的磷脂代谢比较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致谢第87-88页
个人简历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补肾中药联合ATG/ALG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影响疗效及生存因素研究
下一篇:从心肝胆论治惊恐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