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前言 | 第10页 |
| 2 研究背景和研究构思 | 第10-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 ·责任的概念和内涵 | 第10-11页 |
| ·责任的心理学研究 | 第11-14页 |
| ·亲社会行为和社会两难的研究 | 第14-16页 |
| ·以往研究总结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 ·以往研究总结 | 第16-17页 |
|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 ·研究构思和总体设计 | 第21-23页 |
| 3 研究一:非经济目的下身份和他人行为对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23-31页 |
| ·方法 | 第24-26页 |
| ·被试 | 第24-25页 |
| ·实验任务和设计 | 第25页 |
| ·实验程序 | 第25-26页 |
| ·结果 | 第26-29页 |
| ·各实验条件下被试责任感和任务贡献率的基本统计 | 第26-27页 |
| ·身份与责任体验以及亲社会行为 | 第27-28页 |
| ·他人行为与责任感以及任务贡献率 | 第28页 |
| ·责任感与任务贡献率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31页 |
| ·身份认知对责任感和贡献率的影响 | 第29页 |
| ·他人行为对责任感和贡献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 ·责任感和任务贡献率的关系 | 第30页 |
| ·总讨论 | 第30-31页 |
| 4 研究二:不同行为目的下身份和情境因素对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31-4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 ·研究结果 | 第34-44页 |
| ·非经济目的下的责任感和合作率 | 第34-39页 |
| ·经济目的下的责任感和合作率 | 第39-43页 |
| ·道德目的和经济目的下的责任感和合作行为 | 第43-44页 |
| ·讨论 | 第44-47页 |
| ·道德身份中心度和启动对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他人行为对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 第45-46页 |
| ·不同行为目的下情境因素对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 | 第46-47页 |
| ·责任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47页 |
| ·总讨论 | 第47页 |
| 5 总论 | 第47-52页 |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7-48页 |
| ·总讨论 | 第48-50页 |
| ·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 第50-52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7 附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