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向日葵概述 | 第11-12页 |
| ·向日葵的经济价值 | 第11页 |
| ·向日葵的药用价值 | 第11-12页 |
| ·向日葵产业在国内外发展情况 | 第12页 |
| ·向日葵产业在国外发展情况 | 第12页 |
| ·向日葵产业在国内发展情况 | 第12页 |
| ·向日葵病害在国内外发生情况 | 第12-14页 |
| ·向日葵寄生的病害 | 第12-13页 |
| ·向日葵黑茎病菌和茎溃疡病菌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向日葵黑茎病菌病原特征及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向日葵黑茎病菌病原特征 | 第14页 |
| ·发病原因 | 第14页 |
| ·不同条件培养的黑茎病菌致病性 | 第14-15页 |
| ·向日葵黑茎病与气候生态因子的关系 | 第15页 |
| ·向日葵茎溃疡病菌病原特征及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向日葵茎溃疡病菌病原特征 | 第15页 |
| ·向日葵茎溃疡病原菌症状表现 | 第15-16页 |
| ·不同培养环境对向日葵茎溃疡病菌影响 | 第16页 |
| ·防治措施 | 第16-17页 |
| ·种子处理 | 第16页 |
| ·杀菌处理 | 第16-17页 |
| ·田间管理 | 第17页 |
| ·生物防治 | 第17页 |
|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17-19页 |
| 第2章 黑茎病菌大田症状及黑茎病菌与茎溃疡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9-25页 |
| ·向日葵黑茎病菌田间症状 | 第19-20页 |
| ·向日葵黑茎病菌各个时期症状观察 | 第19页 |
| ·大田危害症状 | 第19-20页 |
| ·向日葵黑茎病菌与向日葵茎溃疡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0-25页 |
| ·菌株培养种类 | 第20页 |
| ·向日葵黑茎病菌和茎溃疡病菌及其他菌株菌落形态特征 | 第20-22页 |
| ·向日葵黑茎病菌和向日葵茎溃疡病菌及其他菌株分生孢子器形态特征 | 第22页 |
| ·向日葵黑茎病菌和向日葵茎溃疡病菌及其他菌株分生孢子形态特征 | 第22-25页 |
| 第3章 宁夏向日葵病害发病情况田间观察和鉴定 | 第25-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 ·田间样品采集 | 第25页 |
| ·可疑材料挑选 | 第25-27页 |
| ·方法原理 | 第27-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 ·讨论 | 第31-33页 |
| 第4章 新疆向日葵病害发病情况田间观察和鉴定 | 第33-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 ·可疑材料挑选 | 第33页 |
| ·方法原理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 ·讨论 | 第38-39页 |
| 第5章 向日葵黑茎病菌和茎溃疡病菌三重PCR分子检测 | 第39-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 ·供试菌株 | 第39页 |
| ·样本DNA提取 | 第39页 |
| ·ITS-PCR、Act-PCR扩增与特异引物设计 | 第39-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 ·ITS和Actin基因的扩增及特异引物的设计 | 第43-44页 |
| ·菌丝基因组DNA三重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44页 |
| ·讨论 | 第44-45页 |
| 第6章 向日葵黑茎病菌和向日葵茎溃疡病菌检疫处理技术研究 | 第45-5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供试向日葵种子与菌株 | 第45页 |
| ·仪器耗材试剂 | 第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 ·熏蒸罐气密性检测 | 第46-47页 |
| ·不同浓度溴甲烷熏蒸对向日葵黑茎病菌T和向日葵茎溃疡ATCC201540的杀灭效果 | 第47-48页 |
| ·热处理对向日葵黑茎病菌T和向日葵茎溃疡病菌ATCC201540的杀灭效果 | 第48-49页 |
| ·熏蒸处理对向日葵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49页 |
| ·热水处理对向日葵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小结与讨论 | 第50-53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