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备急千金要方》风病理论的影响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1. 《内经》风病理论研究 | 第9-16页 |
| ·“风”的字义解析 | 第9页 |
| ·《内经》中“风”的含义 | 第9-10页 |
| ·《内经》风病的概念 | 第10页 |
| ·《内经》风病的病因 | 第10-11页 |
| ·风邪 | 第10-11页 |
| ·风疫 | 第11页 |
| ·《内经》风病病机 | 第11-12页 |
| ·风壅肌腠 | 第11-12页 |
| ·风伤经络 | 第12页 |
| ·风入脏腑 | 第12页 |
| ·《内经》风病的症状 | 第12-13页 |
| ·汗出 | 第12-13页 |
| ·恶风 | 第13页 |
| ·水肿 | 第13页 |
| ·眩晕、抽搐、颤动、角弓反张 | 第13页 |
| ·脏腑症状 | 第13页 |
| ·《内经》风病的治则治法 | 第13-16页 |
| ·早期治疗和辨证论治原则 | 第13-14页 |
| ·针灸治疗 | 第14页 |
| ·方药治疗 | 第14-16页 |
| 2. 《千金要方》风病理论研究 | 第16-23页 |
| ·《千金要方》“风”的含义 | 第16页 |
| ·《千金要方》风病的概念 | 第16页 |
| ·《千金要方》风病的病因 | 第16-18页 |
| ·风邪 | 第16-18页 |
| ·风毒 | 第18页 |
| ·《千金要方》风病的病机 | 第18-19页 |
| ·风壅肌腠 | 第18页 |
| ·风中脏腑 | 第18-19页 |
| ·《千金要方》风病的症状 | 第19-20页 |
| ·痉、口禁 | 第19页 |
| ·疼痛 | 第19-20页 |
| ·红斑、肿溃 | 第20页 |
| ·喑哑、失音 | 第20页 |
| ·《千金要方》风病的治则治法 | 第20-23页 |
| ·针灸治疗 | 第20-21页 |
| ·方药治疗 | 第21-22页 |
| ·针、灸、药并用 | 第22-23页 |
| 3. 《内经》对《千金要方》风病理论的影响 | 第23-34页 |
| ·《内经》对《千金要方》五脏中风的影响 | 第23-25页 |
| ·病因 | 第23页 |
| ·临床表现 | 第23-24页 |
| ·治疗 | 第24-25页 |
| ·《内经》对《千金要方》中风的影响 | 第25-28页 |
| ·病因 | 第25-26页 |
| ·临床表现 | 第26页 |
| ·治疗 | 第26-28页 |
| ·《内经》对《千金要方》脑风的影响 | 第28-30页 |
| ·病因 | 第28-29页 |
| ·临床表现 | 第29页 |
| ·治疗 | 第29-30页 |
| ·《内经》对《千金要方》漏风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病因 | 第30页 |
| ·临床表现 | 第30-31页 |
| ·治疗 | 第31页 |
| ·《内经》对《千金要方》风痹的影响 | 第31-34页 |
| ·病因 | 第31页 |
| ·临床表现 | 第31-32页 |
| ·治疗 | 第32-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附录:中医学风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第35-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个人简历 | 第48-49页 |
| 附件 | 第49-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