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5页 |
绪论 | 第15-37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18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32页 |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32-34页 |
四、主要创新点 | 第34-37页 |
第一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基础 | 第37-65页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类型 | 第37-45页 |
一、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37-39页 |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 第39-41页 |
三、经济发展方式类型概述 | 第41-45页 |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基础 | 第45-51页 |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想 | 第45-48页 |
二、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思想 | 第48-49页 |
三、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思想 | 第49页 |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思想 | 第49-50页 |
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思想 | 第50-51页 |
第三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探索 | 第51-65页 |
一、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验与教训 | 第51-57页 |
二、主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同模式 | 第57-62页 |
三、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探索 | 第62-65页 |
第二章 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的必要性 | 第65-85页 |
第一节 科学界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历程的前提条件 | 第65-73页 |
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特征 | 第65-71页 |
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历程的经验总结 | 第71-72页 |
三、评价研究是科学界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历程的前提条件 | 第72-73页 |
第二节 解决经济发展现实困境的必然选择 | 第73-77页 |
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 第73-75页 |
二、现行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 第75-76页 |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破解当前经济发展难题的必要前提 | 第76-77页 |
第三节 区域研究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要求 | 第77-81页 |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异 | 第77-79页 |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 | 第79-81页 |
三、区域性差异是分区域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 | 第81页 |
第四节 省域评价是中国省域经济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 | 第81-85页 |
一、省级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第81-82页 |
二、中国省域经济本身规模庞大且差距明显 | 第82-85页 |
第三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85-125页 |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 第85-87页 |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85-86页 |
二、评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法 | 第86-87页 |
第二节 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因素分析 | 第87-90页 |
一、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 | 第87页 |
二、经济增长效率和效益 | 第87-88页 |
三、经济发展动力优化 | 第88页 |
四、“两型社会”建设水平 | 第88-89页 |
五、政府职能作用 | 第89-90页 |
六、民生保障改善 | 第90页 |
第三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0-125页 |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90-92页 |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92-99页 |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阶段性目标值的确定 | 第99-107页 |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107-125页 |
第四章 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分析 | 第125-189页 |
第一节 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评价 | 第125-137页 |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综合得分分析 | 第125-131页 |
二、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综合得分的聚类分析 | 第131-135页 |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综合得分的区域比较分析 | 第135-137页 |
第二节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 第137-152页 |
一、上海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 | 第138-149页 |
二、上海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点 | 第149-152页 |
三、上海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评价 | 第152页 |
第三节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 第152-166页 |
一、安徽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 | 第153-162页 |
二、安徽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点 | 第162-165页 |
三、安徽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评价 | 第165-166页 |
第四节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分析——以贵州省为例 | 第166-180页 |
一、贵州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 | 第166-176页 |
二、贵州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点 | 第176-179页 |
三、贵州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评价 | 第179-180页 |
第五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区域比较分析——以上海市、安徽省、贵州省为例 | 第180-189页 |
一、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比较分析 | 第180-181页 |
二、经济增长效益效率比较分析 | 第181-182页 |
三、经济发展动力优化比较分析 | 第182-183页 |
四、“两型社会”建设比较分析 | 第183-184页 |
五、政府职能作用比较分析 | 第184-185页 |
六、民生保障改善比较分析 | 第185-186页 |
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比较分析 | 第186-189页 |
第五章 中国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 第189-205页 |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选择 | 第189-192页 |
一、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 | 第189-190页 |
二、提升资源配置及利用效率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 第190页 |
三、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 | 第190-191页 |
四、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化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支持 | 第191页 |
五、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引导及推动作用 | 第191-192页 |
第二节 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 第192-196页 |
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阻碍因素分析 | 第192-193页 |
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优势 | 第193-194页 |
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 第194-196页 |
第三节 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 第196-200页 |
一、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阻碍因素分析 | 第196-198页 |
二、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优势 | 第198-199页 |
三、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 第199-200页 |
第四节 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 第200-205页 |
一、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阻碍因素分析 | 第200-202页 |
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比较优势 | 第202-203页 |
三、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建议 | 第203-20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205-209页 |
一、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第205-207页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07-209页 |
参考文献 | 第209-2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221-223页 |
致谢 | 第223-225页 |
个人简历 | 第225-226页 |